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2回复

[猎奇]古懂传奇震撼巨献:爱在西元前<1 [4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9743
金币
127655
道行
200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65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7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06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5-06) —

爱在西元前
周杰伦 - The Era 2010 超时代演唱会

诸位,真的久等了。
终于要开写这一篇了,打下标题的时候,我的手居然在抖,就好像要跟一个喜欢了好久的人约会一样,很怕自己写不好,我努力试试!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7年底上海博物馆那场“大英百物展”?本人一共去了四次:第一次排队三个半小时,排到就关门了;第二次趁保安不备蹿进去,被发现后只看了五分钟就被赶了出来;第三次带娃,结果双方都没看成;第四次看成了,15分钟后被保安轰了出去……
作为一名十二级孤独症患者,肯在拥挤的人潮里排队,只能是为了真爱。我去这个展的目的是为了“大洪水故事泥板”,谁知道在现场,我发现了更加令人震撼的宝物……

然而我还是先讲一下“大洪水故事泥板”。

“大洪水故事泥板”,公元前700-600年,伊拉克库云吉克(亚述古城尼尼微)出土。现藏大英博物馆。
在讲这个“大洪水故事泥板”之前呢,我先给大家简要过一下两河流域文明史,因为这块泥板和我要讲的宝物都绕不开这个话题(要看宝物的请你千万先忍一忍)。
关键词巴拉巴拉开始——
关键词1: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两河的位置,这两条河,就是《圣经》旧约里讲的伊甸园的四条河流之一(另外两条找不到了)。
“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
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
第三道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幼发拉底河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
,使他修理看守。”
——《圣经》旧约第一部分《创世纪》第二章
看看看,叙利亚、伊拉克原本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文明古国啊,现在搞成这副死相了……
而且两河流经的地方还是诺亚方舟
的停泊地,《圣经》旧约第一部分《创世纪》第八章里讲到:“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
山上。水又渐消,到十月初一日,山顶都现出来了。”这里说的亚拉腊山,在土耳其东部,最高峰海拔5165米,我曾有幸在土耳其境内远远看到过。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关于“亚拉腊山异物”(Ararat anomaly)的说法,在主峰附近海拔4724米左右的位置,卫星图
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物体,像是人造结构,但是目前人类没有办法抵达这个地方一探究竟,所以也不知道上面究竟是什么情况。放一张怪力乱神的图,大家随便一看。

“亚拉腊山异物”
关键词2:美索不达米亚
其实就是古希腊人对两河流域一大片冲积平原的称呼啦,广义上,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

关键词3:新月沃土

三条大河流经的沃土(看图),这片沃土,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摇篮,也是群雄争霸了几千年的战场。是人间天堂,也是人间地狱。

两河流经的新月沃土的位置,左下角那一截是约旦河,基督徒受洗的圣地,因为《圣经》上很多次提到,这条河发生过很多神迹。
关键词4:苏美尔人
两河流域中下游早期居民,他们创造的苏美尔文明
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
文明中最早的,也是人类已知文明中最早的。注意,我这里说的文明,是国际通用的对文明的界定:开始出现文字(没文字的河姆渡
之类都是原始文化,不能算为我们讲的文明)。
苏美尔文明,是第一个有文字的文明。在苏美尔人遗留下来的文字中,他们自称“黑头人”(sag-gi-ga,过去普遍认为这个词的意思是,他们是有黑色头发的人,但现在也有学者指出,sag-gi-ga可能的意思是“当地人”,长期苦追我小说《利莫里亚》的读者们,看到这里请会心一笑,手动比心送给大家)。

苏美尔人群像,这组雕像的时间约为4500-4700年前,伊拉克博物馆馆藏。但博物馆在海湾战争中曾遭洗劫,这么珍贵的雕像目前所在地我也不知道。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苏美尔人的牛逼之处我简略列举一下——
第一个发明了文字
第一个把时间分割成分和秒
第一个发明了耕种
第一个建造水渠,开挖河道,并发明了车轮灌溉
第一个发明了冶炼
第一个发明了计算
第一个创造了星象天文学
第一个建立了城市
第一个建立了学校
穿越沙漠,开辟了第一条商路(他们用的一些木头和宝石有些来自千里之外,这让我想起胡夫的金字塔和太阳船,石材和木材都不是当地的)
……(等等等等)
在6000年前到4000年前这约2000年时间里,神一般的苏美尔人为整个人类文明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深远影响一直直达今天。
关键词5: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这种象形文字刻写在泥板上(书写工具是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或骨棒、木棒之类,书写载体是潮湿黏土制作的泥板,泥板风干后就形成了泥板书),比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早了2000来年(考古发现,中国甲骨文诞生于约3500年前的商朝强盛时期,所以严格来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值得商榷,因为我们有文字的文明并没有那么久)。
由于这种文字的笔画是楔形的,很像钉头,所以阿拉伯人称这种文字为“钉头文字”。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想在新月沃土上立足的民族们,使用了楔形文字长达3000年之久。

4600多年前的苏美尔语楔形文字泥板
这里啰嗦一句,我以前在一个公号上看到的一个内容,讲5000多年前一对苏美尔父子的对话,爸爸叫儿子要好好学习,非常穿越。后来我查了资料,发现这个部分是错的。苏美尔父子的对话内容主要是在约4000年前的《农人历书》上,那是人类最早的一部农书,爸爸非常详细地教育儿子应该怎么务农。而5000年前教育儿子好好学习的,其实是一位古埃及的爸爸,我找到了原文,大家感受一下——

摘自《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人类啊,我们的生活真的改变过吗?!
关键词5:乌尔城
乌尔城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首都巴格达
以南,幼发拉底河南部,6000来年前,苏美尔人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

地图最下方我用蓝色箭头标出的地方,就是乌尔城。
考古发现,人类在7500多年前就在该区域生活,而形成城市,则在6000年前苏美尔人崛起之时。
在苏美尔人活动于两河流域约2000年的岁月里,乌尔的地位相当重要。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以乌尔为首的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和尼普尔
等数个城市,并围绕这些城市形成了早期的城邦,就好像一个个城市小王国一样。
4900年前,苏美尔人开始进入他们的群雄争霸时代,几个小城邦之间开始打来打去,以乌尔为中心,先后出现了乌尔第一王朝和乌尔第二王朝。4300多年前,阿卡德人
冲进来了,一度搞翻了苏美尔人,建立了阿卡德王国。但100多年后,蛮族库提人
又把阿卡德王国灭了,苏美尔人趁机卷土重来,建立起了一个不同于以往苏美尔城邦的中央集权王朝——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我们今天在乌尔城遗址看到的建筑,主要都是乌尔第三王朝兴建的。

经历了数千年战火蹂躏的乌尔城遗址。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领导的盟军轰炸乌尔城遗址,在这里留下了四个大弹坑。

乌尔城遗址核心——月神神庙(也有资料称之为“齐格拉特神塔
”),神庙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遭到损坏,目前经过了现代修复。
在人类的童年期,太阳和月亮是两位令人捉摸不透的大神,古埃及人就特别崇拜太阳神。和古埃及人一样,苏美尔人信奉的也是多神体系
,这位月神苏美尔语叫南纳(Nanna),被乌尔第三王朝
第一位国王乌尔纳姆看作保护神,乌尔纳姆
因此修建了这座恢弘的神庙。
人类对月亮和太阳的崇拜,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苏美尔人跟中国人一样,也喜欢使用月亮圆缺为周期的阴历,然后发展为加入太阳周期的阴阳合历。
乌尔城的月神神庙是典型的两河流域塔庙,叠起三层,最高处的小神庙就是月神南纳
的寝宫。现在两层以上已经被毁,但这座神庙依然是两河流域保存最为完好的塔庙。形制上也有点金字塔的意思。这座建筑的精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砌造非常规整,表面还刷了沥青灰泥防水,这可是4000多年前的建筑啊……

月神神庙复原图

整个乌尔城的想象复原图
值得一提的是,《圣经》里记载,犹太人(希伯来人)的祖先,他们的始祖叫以撒,而以撒的父亲亚伯拉罕
,其家族原本就生活在乌尔城。在《圣经》中,这位“天选之子”是乌尔城人(后面会再讲到)。
乌尔城是本文一个比较重要的点,所以多八卦几句。这是全世界我最想去考古的地方,这里有大量苏美尔人的墓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十六座王陵,考古界称之为“乌尔王陵”。
这地方很厉害的还有,乌尔纳姆法典,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最早并不是《汉谟拉比法典》),由乌尔第三王朝开国君王乌尔纳姆制定,目前只剩很少一些残片了。

乌尔纳姆法典
残片
总之呢,乌尔城就是一个超级牛逼的地方,无论几千年来的战火把它变成了什么样子。
关键词6:闪族人
闪族人,也叫闪米特人,他们也是两河流域文明中很重要的一波人。这波人的祖先叫“闪”,就是建造方舟的诺亚
的儿子。前面说的打败苏美尔人建立阿卡德王国的阿卡德人,就是闪族的一支,此外,闪族赫赫有名的分支还有古巴比伦人和亚述人。
值得一提的是,犹太人也是闪族人。而阿拉伯人呢,其实也是闪族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实是同宗同源的,前面讲到的乌尔城的亚伯拉罕,是这三教共同的先知。这些人可以说是从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土,一直打到了整个地球。
古巴比伦人(亚摩利人)是4000年前苏美尔人的主要终结者,这波人和闪族人的另外一支新巴比伦人(迦勒底人),以两件事闻名天下,可以分别作为两个关键词——汉谟拉比法典和巴别塔。
关键词7:汉谟拉比法典
就这个关键词就够单开一大篇了,可我这文章写了3500多字了中心思想还没有影,所以简单说几句。
汉谟拉比法典是考古界的一座丰碑,人类共同的宝藏。前面说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是4100多年前的乌尔纳姆法典,但是世界迄今发现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方文山
给周杰伦写的《爱在西元前》里写到:“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这是我在古懂传奇系列中第三次提到方文山和周杰伦,真爱粉找找其他两次,留言给我,答对有奖)

汉谟拉比法典本尊,现藏巴黎卢浮宫。
方文山这次没说错(但据方文山自己说,他在写《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句时,是知道天青色是汝窑的颜色的,这么写只是为了词句的美感。确实,如果换“苏麻离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那也太奇怪了),汉谟拉比法典是3700多年前的东西,而他说的古巴比伦王,就是古巴比伦王国全盛时期的君主,汉谟拉比(在位具体时间有争议,基本就是3700多年前)。这部法典就是以他命名。

汉谟拉比像

汉谟拉比法典顶端,左边站着在举手宣誓的就是汉谟拉比,坐着的则是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汉谟拉比正准备从神的手中接过权杖。“君权神授”,历史上大家都玩这一套。
古巴比伦王国在3900多年前建立,2700多年前彻底被亚述帝国吞并,但这1200多年其实有快1000年是在苟延残喘。汉谟拉比创造了古巴比伦王国
的巅峰时代,两河流域各族臣服于他,当时的古巴比伦王国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汉谟拉比之后不久,帝国就瓦解了,3600多年前,印欧语系的赫梯人终结了古巴比伦的辉煌。
1901年12月,法国和伊朗的一支联合考古队,在伊朗西南苏撒古城遗址中,发现了三块黑色玄武石,拼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石柱。这件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就是震惊世界的汉谟拉比法典。
围绕石柱,一共雕刻有3500行竖写的楔形文字,正面有35条被磨损了,据说是3100多年前,伊朗高原土著埃兰人抢了这块石柱去(法典出土地苏撒就是埃兰王国的首都),埃兰
的王准备磨光了这块石碑刻自己的丰功伟业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就磨了一点,也没有刻新字上去。这缺失的部分,后来被后续考古发现的其他泥板COPY版基本补全了,所以说这部法典是人类已发现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的序言老感动人的——
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感觉《国际歌》的旋律在脑海回荡……
但实际上是骗人的,随便摘一段——
“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平民之间使对方眼睛受损则需要让自己的眼睛受到同样的损伤;平民使得奴隶的眼睛受损只需要赔付一半的费用;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
汉谟拉比法典中,有一些特别幼稚的规定,反映了人类童年期的小天真——
当一方控告另一方犯有某种罪行,然而提不出证据,被告一方也拿不出反驳的证据。这时,法官会宣布把被告一方扔进幼发拉底河中,如果沉溺了,证明被告一方有罪,没收其全部家产归原告一方;假如不被淹死,则证明无罪,那就处死原告一方,同时把原告一方的财产没收归被告一方所有。
这就是传说中的河神之审判……这让我想起在柬埔寨吴哥遗迹
里看到的十二审判塔,如果两人有纠纷,就各关一塔,谁先生病谁就有罪……总结,身体不好体育不好,根本就不配做古人,活不过三集。
但这部法典中,也有到现在为止都非常先进的规定——
“拐带他人幼子之人,将被判处死刑。”
这部法典特别推崇“同态复仇法
”,如果参照这部法典的话,正当防卫反杀先动手的,那简直就是太正确了。《圣经》旧约中说到的“摩西律法
”,很重要的为世人熟知的内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是来自汉谟拉比法典(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一直在提《圣经》,渊源呀)。
行了行了,八太多了,下一个。
关键词8:巴别塔
这又是《圣经》中提到的内容,那是人类反抗上帝的一段悲情史诗。
大洪水之后,上帝用彩虹与人类立誓,意思是以后不发大洪水毁灭人类了。当时所有的人都说同一种语言,但是有一部分人类不相信上帝的立誓。他们决定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巨塔
,最大程度显示人类的雄心,意思是要跟上帝别别苗头。
此举确实惊动了上帝,上帝视察了一下人类的工作,不妙,这种工程都能完工,什么事情干不出来?上帝还是能量大,他作法使得人们语言不通,于是这高塔就再也造不下去了。上帝还叫那城为巴别(希伯来语里“变乱”的意思),那座塔就是“巴别塔
”。
现在普遍认为,那座城,就是新巴比伦王国时期重建的都城巴比伦城(今天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约90公里处),那座塔,就是传说中的巴比伦通天塔


16世纪尼德兰怪咖画家老勃鲁盖尔的名作《通天塔》
巴比伦城
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就有了,但真正崛起并名扬天下是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626年—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有个超著名的王叫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前562),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有点生疏,但他干的事情大家肯定熟悉——
比如,搏美人一笑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位从小生活在山地里的美人,巴比伦周边都是平原,美人看不到从小陪伴的青山叠翠,就开始思乡。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就在宫殿里造了一座层层叠叠的花园,种满奇花异草。这个御花园比宫墙还要高,所以就被称为空中花园。但这个花园也早已消失于历史的巨轮之下,今天只剩下了传说。


巴比伦空中花园想象复原图
我们从小在美术课本上都看到过的巴比伦城门,也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修的哦~~~

德国柏林帕加马博物馆内的巴比伦城北城门伊什塔尔门(巴比伦城的各个大门以巴比伦的神来命名,伊什塔尔是巴比伦神话
中象征自然与丰收的女神)
我第一次在小学美术课本上看到这座巨美无比的宝蓝色琉璃砖大门时,就非常想有一天能亲眼去看一看,这个愿望目前还没能实现。我分别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馆看到过巴比伦城门的部分动物琉璃砖雕,精彩无比,真无法想象2600多年前巴比伦城的奢华与美丽。

伊什塔尔门
局部墙面


伊什塔尔门无比精彩美丽的琉璃砖图案与狮子砖雕

川贝六岁时与巴比伦城门砖的合影(摄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看了太多古文明遗址,讲真,这确实是独步天下的古城门了。
而传说中的巴比伦通天塔,应该是真的存在的。因为据史料记载,尼布甲尼撒二世去世后,整个新巴比伦王国就开始陷入内乱,很快,公元前539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去世20多年后),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灭了。当时的波斯大帝居鲁士二世看到了那座通天塔,立即成为死忠粉,表示自己死后墓上也要造一个小规模通天塔。
可惜这座塔最后还是在几十年后毁于波斯王薛西斯一世之手。又过了快两百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来到了这座塔的遗址前,他立下宏愿,希望重新建造通天塔。然而工程还没有开始,这位世界古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帝,竟然离奇暴卒。有说他是被一只毒蚊子咬了感染了疟疾,也有说他是被下毒谋害。总之,还没满3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含恨长逝在巴比伦城。

巴比伦通天塔想象图
传说中的这个塔特别有意思,当时人们没有解决楼梯的问题,就用了外部一圈圈螺旋环绕上去的楼梯,据说这个算两河流域古建筑的经典标本,但是这个地方战乱太多了,我翻遍全网也没有找到类似的螺旋阶梯的两河古建筑(我总担心这种结构有人在高层一脚踩空怎么办?10楼滚到底楼,好惨……)。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宏伟的建筑,《圣经》为啥这么不待见呢?这里是有故事的,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前面讲到了,犹太人其实是新月沃土上闪族人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始祖亚伯拉罕本来生活在乌尔城,后来到了迦南(今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带),犹太人的先祖们曾移居埃及,又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了埃及。在3100多年前,扫罗王
建立了以色列王国,之后大卫王
和他的儿子所罗门将以色列王国发展到了全盛,3000年前,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之后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起圣殿,那里成为世界的中心。

米开朗基罗
雕塑的为世人熟知的大卫王
所罗门死后,以色列王国开始陷入分裂(分成南北两国,北边仍叫以色列王国,南边叫犹太王国,北国在南国灭掉100多年前,被亚述人先干掉了),300多年后,前面提到的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了耶路撒冷,一把火烧掉了所罗门的圣殿。公元前597到前538年间,尼布甲尼撒二世两次打败以色列王国,以色列王国很多王室成员、祭司、工匠和老百姓被抓到了巴比伦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这波人后面还要讲到,很重要)。犹太人因此遭受重创,2000多年来都没有复国。
所以犹太人跟新巴比伦之间,是灭国之仇啊。
后来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帝国灭了,犹太人得以重回故土。他们捡起一块块废弃的砖,花了20多年时间在耶路撒冷重造了一座圣殿,史称“第二圣殿
”。但犹太人始终在希腊和罗马人的统治下。公元1世纪时,犹太人起义对抗罗马人,惨败,“第二圣殿”再次被烧毁,犹太人从此流落四方。“第二圣殿”仅仅留下了一面墙,那就是全世界犹太人心中的圣地,哭墙。

耶路撒冷的哭墙。讲真,我很不待见友圈有些人跑到哭墙边去流泪,你伤心什么了你就哭?!
顺便再八几句耶路撒冷。三千年历史的牛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的圣地。犹太教主要是因为,那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基督教的话,主要因为耶稣基督就诞生在距离耶路撒冷八九公里的伯利恒
,耶稣在耶路撒冷长大,又埋葬在耶路撒冷,最后又在耶路撒冷复活升天。而《古兰经》记载,公元7世纪时,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骑神马飞天,接受了真主安拉的启示。
在人类文明史上,清洗与反清洗,打来打去最凶的就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直绵延到今天。但实际上,这两波人的祖先,最早都是从两河流域新月沃土上走出来的。

耶路撒冷三千年,同样也是古文明爱好者的圣地。
关键词9:亚述帝国
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之间,夹了一个亚述帝国(公元前935年—前612年)。前面讲了,亚述人也是闪族人的一支,他们5000多年前就开始在新月沃土上活动了。亚述人在建立自己的帝国前,有一个前亚述时期和中亚述时期

前亚述时期在约3500到4500年前,那时候亚述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北部,建立了类似苏美尔人那种城邦式的国家,都城就是著名的亚述古城
(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也是考古迷们最向往的古城之一。
中亚述时期主要开始于3300多年前。前面讲到,印欧语系
的赫梯人在3600多年前终结了古巴比伦的神话,这波本来大佬们不太待见的蛮族,开始越来越凶悍,竟然跟古埃及干上了。中亚述崛起的时代,就是古埃及法老阿赫那顿和他老婆超级大美人纳芙蒂蒂的时代,因为古埃及和赫梯杠上了,给了亚述强大起来的机会。
亚述渐渐雄起于两河流域,形成了强大的亚述帝国,在2700多年前把古巴比伦和赫梯
的残余势力都清剿了,统一了两河流域。然而所有王朝都逃不过盛极而衰的命运,仅仅100多年后,亚述又被迦勒底人(新巴比伦人)干掉了。
从中亚述时期开始,亚述人就迁都了,但亚述古城始终是亚述人的灵魂故乡。现在讲到亚述帝国,很重要的一个遗址就是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今天伊拉克的库云吉克),这也是研究两河文明的一个考古重镇。《圣经》上曾经说过,“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感觉尼尼微至少有上海这么大,青浦走到崇明,也就三天的路程吧。

尼尼微亚述遗址古城门

现已被IS夷为平地
虽然饱经战火,但亚述帝国仍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亚述帝国曾经有非常宏伟的宫殿神庙群,他们的浮雕非常漂亮,我每次看到都挪不开脚步。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狮子浮雕。在《圣经》和犹太人的经典中,亚述人是好战凶残的,尼尼微被犹太人称为“血腥的狮穴”,我们从浮雕上也能感受到。

尼尼微出土“受伤的雄狮”,现藏大英博物馆。

尼尼微出土“垂死的牝狮”,现藏大英博物馆。

尼尼微出土“猎狮”,现藏大英博物馆。
说到狮子,我突然想起一幅画,是关于前面讲到的“巴比伦之囚”的。去年,好友高嘉悦在华盛顿美国国家艺术馆
给我发来一张照片,那是我神交已久的一张画——

鲁本斯
(1577-1640)《狮穴中的但以理
》。这张画描绘的狮穴并不在尼尼微
,而在巴比伦城。但以理是《圣经》中的先知,他是被掳到巴比伦城的囚徒之一,因为才华过人受到了尼布甲尼撒二世
的重用。小人因妒陷害,向王进了谗言,他被投入狮穴。但因为不停向上帝祈祷,但以理最后竟毫发无伤活着出来了。
亚述帝国的浮雕堪称精彩绝伦,而这一文明很重要的贡献就是伟大的图书馆,我们后面会再讲到,这里不再赘述。
极简两河史:
两河滋润的这片新月沃土,历来充满了群雄纷争,天堂和地狱反反复复在此更迭。我简单梳理了一下,两河文明的历史线大致如下——
6000-5000年前:苏美尔人雄霸两河一千年。
4900年前-3900年前:约4900年前,苏美尔人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早王朝
时期。以乌尔为中心,先后出现了乌尔第一王朝
和乌尔第二王朝。4300多年前,阿卡德人打败苏美尔人,建立了阿卡德王国
。但100多年后,阿卡德王国灭了,苏美尔人卷土重来,建立乌尔第三王朝。这段时间,亚述人也开始形成自己的城邦式国家。
3900年前-2900年前:3900多年前,亚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3700多年前,汉谟拉比法典威震两河,3600多年前古巴比伦盛极而衰,被赫梯人打败。赫梯与古埃及忙于争战,亚述趁机逐渐强大起来。
2900年前-2600年前:约2900年前,亚述帝国
崛起,2700多年前,亚述统一两河流域,达到极盛,然而血腥残暴的统治为其埋下了祸根。2600多年前,以迦勒底
人为首的反亚述联盟最终灭了亚述帝国。
2600年前-2500年前:2600多年前,迦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有通天塔和空中花园的巴比伦城极尽奢华。新巴比伦王国全盛时期曾经统治着整个新月沃土,但仅仅存在了一百年不到,就被波斯帝国
彻底终结。
到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崛起的波斯人灭掉之后,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两河文明就基本收尾了,后面的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希腊,虽然还在这片土地上纠葛,但他们开启的又是另外一波故事了。
好了,兜兜转转我们回到“大洪水故事泥板”。这是公元前700-600年的东西,对应的两河文明时间是亚述帝国。这块“大洪水故事泥板”,是《吉尔伽美什史诗》里的一部分。《吉尔伽美什史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它早在约4000年前就已经用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比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早了可能近1000年。这部史诗据传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苏美尔人之间口头流传,讲述的是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间的往事,吉尔伽美什是4500-4700多年前苏美尔人中最著名的英雄人物,一位苏美尔城邦的王。
这部史诗有三分之一是残缺的,里面非常动人的是人类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对生死奥秘的追问,这是人类自存在以来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虽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人类偏偏想去掌握自己的命运,想去追问自我存在的意义,所以人类永远会热爱悲壮的毁灭,热爱一切以卵击石的英雄主义。在我看来,作为地球上最邪恶的物种,人类这种傻 逼似的英雄主义,恰是人类最可爱的地方。
扯远了又……
这部史诗最出名的地方,就是关于“大洪水”的描述,这一段跟《圣经》旧约里描述的“大洪水”惊人相似,而这部史诗,比《圣经》早了上千年。
这块“大洪水故事泥板”,并不是来自最古老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泥板版本,但却是很著名的一个版本,因为相对比较完整。这个版本一共有12块泥板,记录大洪水的这一块是编号11的泥板。这12块泥板是19世纪中叶由大英博物馆
的乔治·史密斯发现的,发现地在亚述帝国的旧都尼尼微。这12块泥板,是在亚述帝国最后一位伟大君主亚述巴尼拔
(公元前685年-前627年)建造的泥板图书馆里发现的。亚述巴尼拔最出名的,就是他建造了古文明遗迹中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书籍最多的图书馆,比古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还早了400来年。而且因为这些书籍就是泥板,所以大量书籍得以掩埋在废墟中保存了下来,不像亚历山大图书馆,在1700年前就被烧了,里面的书籍全部被毁。
“大洪水故事泥板”上记录的内容是,吉尔伽美什去见自己的祖先,看到祖先竟然跟自己差不多大,就问祖先如何获得永生,祖先就跟他讲了大洪水的故事。说是神决定发一场大洪水(神干这种事就是对人类烦透了),但是神还是不想吉尔伽美什的祖先死,所以就给祖先开了小灶,教他建造一艘“宽度和深度一致”的船,用沥青密封船缝,“将一切活物的物种运进船中”。之后狂风暴雨开始了,六天六夜,洪水灭世。祖先的船停靠在一座山上,第七天的时候,祖先放了一只鸽子,一只燕子和一只乌鸦。当乌鸦没有回来的时候,祖先根据神的指示,明白大洪水已经结束,就打开船舱门放出所有的物种,并向诸神献祭
,因此而被神奖励永生。
是不是感觉特别眼熟?诺亚方舟啊喂~~~
我们来看看《圣经》旧约里是怎么说的——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
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
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
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
……
神就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
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
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
方舟上边要留透光处,高一肘。方舟的门要开在旁边。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
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
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妇,都要进入方舟。
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
飞鸟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的昆虫各从其类。每样两个,要到你那里,好保全生命。
你要拿各样食物积蓄起来,好作你和它们的食物。
挪亚就这样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样行了。
……
过了那七天,洪水泛滥在地上。
当挪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
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
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
……
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长,把方舟从地上漂起。
水势浩大,在地上大大地往上长,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
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
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
……
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
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
水从地上渐退。过了一百五十天,水就渐消。
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
水又渐消,到十月初一日,山顶都现出来了。
过了四十天,挪亚开了方舟的窗户,
7放出一只乌鸦去。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
他又放出一只鸽子去,要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
但遍地上都是水,鸽子找不着落脚之地,就回到方舟挪亚那里,挪亚伸手把鸽子接进方舟来。
他又等了七天,再把鸽子从方舟放出去。
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
他又等了七天,放出鸽子去,鸽子就不再回来了。
到挪亚六百零一岁,正月初一日,地上的水都干了。挪亚撤去方舟的盖观看,便见地面上干了。
到了二月二十七日,地就都干了。
神对挪亚说,
你和你的妻子,儿子,儿妇都可以出方舟。
在你那里凡有血肉的活物,就是飞鸟,牲畜,和一切爬在地上的昆虫,都要带出来,叫它在地上多多滋生,大大兴旺。
于是挪亚和他的妻子,儿子,儿妇,都出来了。
一切走兽,昆虫,飞鸟,和地上所有的动物,各从其类,也都出了方舟。
——《圣经》旧约第一部分《创世纪
》第六到第八章
是不是惊人地相似!
这就是这块泥板吸引我的地方,它清楚证明了,《圣经》与两河文明之间的深远关系。
敲黑板画重点,我要把前面在巴别塔部分提到的犹太人历史加进来了。
犹太人的始祖从乌尔城出发开始漂泊,一度曾移居到埃及,又从埃及回到新月沃土,在3100多年前建立自己的国家,却在2500多年前被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大批犹太人被劫往巴比伦城。前面讲到了,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知乎上有种说法特有意思,说这是犹太人的靖康之变
。这批亡国奴,正是《圣经》旧约的编写者,大洪水相关内容,是旧约第一部分《创世纪》里的内容。
了解了犹太人在两河流域的历史,就会明白旧约里关于大洪水的记载为何与《吉尔伽美什史诗》那么相似,为什么旧约律法部分里有与汉谟拉比法典
很相似的部分。旧约的编写者,出于对本民族文化和信仰的全力保护,不经意间记录下了犹太人与两河文明的血脉关系。
这里再提一点,《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其中旧约在耶稣出生前几百年就有了,主要用希伯来文写成,是犹太文化的精髓,抛开宗教的约束来看,涉及到了犹太人律法、神话、历史、诗歌等方方面面;《新约》则开始于2000年前基督出现之时,是用希腊文写的。
有趣的是,《古兰经》也提到了大洪水和诺亚方舟,《古兰经》里提到了一个叫“努哈”的人,听上去跟“诺亚”的发音好相近,他也是依主之命在大洪水到来前造了一条大船,我截了《古兰经》部分内容,我们来看一下——

《古兰经》第七章的内容

《古兰经》第十一章的内容
好玩吧?!
顺便,我们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简单过一下(今天的楼比比萨斜塔歪多了)……
前面讲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同宗同源的,都是一神论,拥有相同的先知,耶路撒冷都是他们的圣地。三教之中,犹太教最老,其次基督教,再次伊斯兰教。出于对不同宗教的尊重,我不去比对三者之间在宗教信仰上的具体不同,只从时间线上来简单梳理一下。
犹太教:在3000年前就开始在两河流域形成雏形了,他们的经典就是《圣经》旧约的前五卷(《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这部分旧约,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就是“巴比伦之囚”中的一些人编写的。旧约编写的时间也有几百年,后边很多内容是在波斯帝国时期写的,时间跨度挺大,犹太人认最古老的那部分旧约内容。
基督教:2000年前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耶稣基督诞生后才有的宗教。基督教从犹太教那里继承了《圣经》旧约,在实际的学习中,基督徒更重视新约。基督教有三大流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是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开始的,教会分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两部分曾经试图和解,但终于在1000年前彻底分家,西部教会就是天主教,东部教会就是东正教。新教的历史很短,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从天主教里面又分出来的新宗派。
伊斯兰教:1400多年前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我前面说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一样,其实都是闪族人。伊斯兰教在形成的过程中,确实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的,特别是大家都是新月沃土出来的人,两河文明的印迹多少都反映在他们的经典中。伊斯兰教有两大分支,逊尼派和什叶派。这两派是从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之后开始分裂的,分裂的核心是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什叶派拥护穆罕默德家族的人来当领袖,而逊尼派则坚持主张选举。两个派系打了1000多年。本来基督教跟伊斯兰教就打得凶,伊斯兰教内部的斗争又激化了中东的局势。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逊尼派与什叶派的信众比例大约是9:1。
纵观各路宗教,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绝大部分信众其实缺乏理解这些宗教经典的能力,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读过这些经典,他们对于宗教教义的认知通常来自于布道者。虽然这些人中有很多虔诚的信众,但那种“信”,更像是人类对于乌托邦和理想主义人格的追求。
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有了一定“见识”的人,对于宗教的“信”就会相对困难,他们会不停地产生疑问,这些经典,确实看起来就是一大堆的神话和传说啊,看完这一大堆与古文明有着各种渊源的怪力乱神,还怎么去相信所谓的上帝?
再到有宇宙视角的爱因斯坦那类高人时,情况又不同了。《指环王》开篇就讲,History became legend , legend became myth(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焉知神话说的就不是真的?!况且那一堆神话和传说的外皮里,确实深藏着一些神秘的信息,诸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类一旦认真开始思索关于本源的问题,与上帝的共振也就开始了。
再次扯远了……
“大洪水故事泥板”的事儿就讲到这里,下面开始进入本文真正想讲的主题——

作者,你已经写了12802个字了啊喂!
作为一个文明起源爱好者,我对那场神秘的、席卷了很多文明的大洪水充满了兴趣,所以我最初就是冲着“大洪水故事泥板”去看“大英百物展”的。但我刚进展厅就完全被另外一件文物深深吸引了。在这方面,我有一种天生的敏锐,我一直怀疑这种感觉来自于前世。
我感觉到它似乎在召唤我,像召唤一位古老的朋友(我是很严肃打下这段文字的,毫无任何煽情的企图)。
我低头一看,标签上写着——王后的竖琴。

王后的竖琴,约公元前2600年,伊拉克乌尔城遗址出土。现藏大英博物馆。
这把琴竟然来自4600多年前苏美尔人的乌尔城!同时代,古埃及法老胡夫,在开罗郊外的吉萨,建造起了宏伟的金字塔。当时中国还没有文字,正处于传说中黄帝的时代。
那么这把琴属于谁呢?为什么叫王后的竖琴呢?
一看这个出土的时间和地点我立即就明白了,它属于她——普阿比王后。

根据头骨复原的普阿比王后像。
很多读者都很喜欢我写的妇好和纳芙蒂蒂,其实我最想写的是普阿比王后,因为纳芙蒂蒂比妇好早了快200年,而普阿比王后又比纳芙蒂蒂早了1300多年。什么概念?就是从普阿比王后到纳芙蒂蒂,中间隔了一个唐朝到现在。
4600多年前,法老胡夫和普阿比王后的时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我们来看看几个月前,我的忠实读者赵小姐发给我的图片——



普阿比王后的珠宝,图片由赵海宁小姐提供。好多的黄金、青金石
、红玉髓……
怎么样,诸位有没有虎躯一震?!这是4600多年前的东西哦!
那是多么神秘的时代,胡夫留下了今天都是建筑难题的大金字塔
,普阿比王后留下了今天仍然很时髦的金饰珠宝。
地球46亿岁,人类300万年历史,其中299万年在旧石器时代,只是地球上芸芸众物种里的一种,这种物种为什么最近一万年像是突然开窍?这种物种又为什么在6000年前突然异军突起?这就是我为什么写作长篇小说《利莫里亚
》的原因(这一段其实与本文中心思想没什么关系,是真爱粉们的彩蛋)。
好了,在讲这把王后的竖琴之前,我们先来讲一讲普阿比王后和她陵墓的考古发现。
前面讲世界上第一座城市乌尔城的时候,我讲到了在乌尔城发现了十六座王陵,史称“乌尔王陵
”。这十六座王陵里最著名的,就是一位苏美尔美人的陵寝,普阿比王后陵墓。
说她是美人,完全是通过头盖骨来判断的,前面大家也看到复原图了,确实至少在骨相上是位美人。但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关于普阿比王后的一切,她的名字,来自于她陵墓中发现的一个滚筒印章,上面用楔形文字刻着,“王后普阿比”。

刻着“王后普阿比”字样的滚筒印章
“乌尔王陵”的考古,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之一。1922~1934年,由英国著名考古学家列奥纳德·伍利带队的大英博物馆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考古队,展开了对乌尔城的考古挖掘。所以今天乌尔城最精彩的文物,大部分都收在大英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我在往期传奇中提到过的唐代昭陵六骏
,有两骏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伊拉克博物馆也收藏了很多(其中有些文物在海湾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想要研究两河文明
,这三个博物馆的馆藏是绝对不能错过的。为了尽快发布这篇拖了一个多月的文章,我就不一一注明这些宝贝馆藏何处了。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东馆,普阿比王后的很多宝贝都在那里。
在联合考古队发现的十六座王陵中,有两座是最令人兴奋的,它们的编号分别为789和800。789是一位乌尔王的陵墓,但主墓已经被盗,只有殉葬坑是完整的。800就是普阿比王后的陵墓,与图坦卡蒙陵墓
一样,保存非常完好。所以这个陵墓出土的文物,是乌尔城最精彩的宝藏。前面普阿比王后的珠宝已经惊得我倒抽一口冷气了,没想到她的侍女们也是满头珠翠。


现在来八一八那段八九十年前的考古往事~~~
来自英国的列奥纳德·伍利爵士是考古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于乌尔城的考古研究。

伍利爵士1930年在乌尔城。
一般来讲,重大考古发现虽然非常震撼人心,但日常的考古工作还是比较枯燥的。乌尔城这一段却很特别,因为过程中成就了一段奇缘。有一位女士慕名前往乌尔城拜访伍利爵士,却意外收获了一段姻缘。这位女士就是“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她在乌尔城邂逅的良人,是她第二任丈夫、伍利的助手、比她小14岁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温。阿加莎有本小说叫《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有翻译为《古墓之谜》或者《美索不达米亚惊魂》),灵感就是来自她与乌尔城的特殊缘分。

阿加莎
与马克斯·马洛温
关于乌尔城,我在资料中发现一个比较神奇的地方。伍利一直坚信大洪水的存在,他是找到了考古学证据的。
在乌尔城周边的考古发掘中,伍利发现古人们建造城邦,然后在摧毁的城邦上又建造坟墓,之后又造新城,城邦的废墟、墓穴,曾经的死人居所和曾经的活人住地,层层叠叠码在一起,中间还混杂了各个时代的人类垃圾。
可是继续挖下去后伍利发现,泥土的性质突然变了,那是一层非常干净的黏土,差不多2.4米厚。再挖下去,人类活动的痕迹又出现了,不过那就很古老了,石头工具、陶器、火石,看起来像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一层干净的黏土,很明显,是大水所带来的(古埃及吉萨哈夫拉金字塔
前的狮身人面像身上,也有大水的蚀痕)。
然而很多考古学家包括马克斯·马洛温在内,都觉得伍利只是发现了幼发拉底河规律性泛滥中规模超大的一次而已。但奇怪的是,乌尔城内,乌尔王陵,却丝毫没有受到这次大水的影响,那层很多地方都发现的干净黏土,并没有出现在乌尔城内。乌尔城并不处在高地,王陵又都在地下,这其实还是挺诡异的一件事。

乌尔城复原图。大家看,城就在河边啊,是建筑物挡住了洪水吗?还是有其他原因?
考古真是太迷人的一个工作,太多的发现,太多的故事,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只是冰山小角罢了。
这么伟大的考古发现,因为没有图坦卡蒙墓那么广为人知,所以能在中国境内查到的现场考古图片资料非常少,这部分我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尽力还原考古现场。
在乌尔城的墓葬发掘中,最开始全是平民的坟墓,陪葬极少,有的尸体只是用草席裹卷。伍利在现场考古笔记
中记录到,4500多年过去,很多坚固的东西都完全消失了,而那些裹尸体的草席居然还保留着,虽然它们已经脆弱到一口气就能吹走。
与平民们不同,帝王将相们埋得很深。1926-1927年,一件完全不同于平民物品的东西出现了,黄金短剑。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20:4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2346
金币
152835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35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1:44
关于《爱在西元前》中“两河流域”相关意象的历史解读:

一、地理背景:两河流域的界定 两河指底格里斯河(Tigris)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发源于土耳其陶鲁斯山脉,流经叙利亚、伊拉克,最终汇入波斯湾。古希腊语中“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为“河流之间的土地”,即两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对应今伊拉克及周边地区。

二、文明特质与历史贡献

农业与城市起源
两河流域因河水定期泛滥形成肥沃土壤,孕育了人类最早的农业定居点(约公元前6000年)。苏美尔人于公元前4000年建立城邦,创造了最早的文字系统——楔形文字。

法典与制度突破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刻于黑色玄武岩石碑,以阿卡德语楔形文字书写,包含282条律法,确立“以眼还眼”原则,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多元文明交融
两河流域历经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不同民族的统治,形成复合型文明。苏美尔人的天文历法、巴比伦人的数学(60进制)、亚述人的军事技术均影响深远。

三、歌词中的文化符号

“凝视碑文的字眼”:暗指《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现藏于卢浮宫展柜的实景
“苏美女神”:即苏美尔爱神伊南娜(阿卡德名伊什塔尔),象征爱情与战争的双重神格
“楔形文字”:苏美尔人用芦苇笔在泥板上压刻的象形文字系统,后发展为表音文字,使用超3000年
四、历史与艺术的交织
歌曲通过“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意象,将3700年前的文明遗存与永恒爱情主题结合。例如法典石碑的“橱窗”展示场景被转化为时空穿越的浪漫载体,而底格里斯河的“漫延”既呼应地理特征,又隐喻思念的绵长

“古懂传奇”相关信息虽未明确,但“爱在西元前”有诸多关联亮点
“爱在西元前”音乐魅力
《爱在西元前》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并演唱,收录于专辑《范特西》。它把异域风情、西方潮流和东方含蓄相融合,独特想象将亚洲历史文明融入其中,如歌词中出现楔形文字,富有创意。该曲也让周杰伦的音乐脱离首张专辑的青涩,创出自己的风格,还成为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考试考题,并获2002年第13届台湾金曲奖最佳作曲人奖。

与巨星传奇商业合作
在商业领域,有一家名为巨星传奇的公司,它是“周杰伦概念股”,四位创始人都是周杰伦“亲友团”。其业务有新零售和IP创造及营运两条主线。“爱在西元前”咖啡面包店是巨星传奇和周杰伦合作开设的,目前只有一家门店。巨星传奇致力于将“明星IP + 新零售”版图扩张到线下明星IP孵化基地,把#024小白楼作为集团明星IP孵化基地,打造更多明星IP线下孵化场景。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4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9743
金币
127655
道行
200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65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06
  看来上文对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以及这首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很感兴趣。这首歌的歌词确实包含了很多关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元素。比如,歌词中提到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这部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上,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歌词中的“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一切又重现”,则涉及到了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这是人类最早的书写系统之一。楔形文字被广泛使用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文明。

  “祭司 神殿 征战 弓箭”等词汇则描绘了古文明的一些场景。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祭司阶层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神殿是城市中的重要建筑,而战争和征战也是那个时代常见的现象。

  总的来说,《爱在西元前》这首歌通过现代流行音乐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一些面貌,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同时,这首歌也体现了周杰伦音乐作品中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历史情怀。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4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