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猎奇]故宫潜伏7年,他拍下281张照片:每一张都一眼万年!   2  [3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2312
金币
152296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3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4小时前

单院长执掌故宫7年,
苏唐诗拍故宫7年,
单院长刚退休,
苏唐诗的画册便集结完成。
两个互不相识的人,
就这样不谋而合,
把最赤诚的热爱献给故宫。

也难怪,无数人看过这些照片后,都被惊艳得说不出话!人们好奇,到底是何方摄影大神才能拍出这样精美的照片?
但任谁也想不到,苏唐诗并非全职摄影师,而是在河南一个小县城工作了近30年的基层民警。

苏唐诗
他出身书香门第,受家庭的影响,自小就喜欢传统文化,喜欢摄影、绘画、书法。
长大后成为一名民警,但由于工作繁忙,长年累月的辛劳,导致他右耳失聪,腰椎病发作成月都站不起来,后来迫不得已从一线岗位退下来。

为了缓解压力,2006年他重拾年少时的爱好,买了第一台相机。
刚开始练手,他决定拍家乡的黄河故道湿地的晨雾。为了一张照片,他连续十几天天还没亮,就开车从县城赶到黄河故道拍照,拍到早上七点,再开车回去上班。

《黄河故道的冬》
为了拍公园的水鸟过冬,他在严寒刺骨的冬天,连续八天凌晨起床,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从不会为了节约时间,而故意轰赶水鸟。



就是用这样的“笨”方法,他拍了8年,那时候的苏唐诗见山拍山,见水拍水,古建筑拍的并不多,说起与古建筑的结缘,源于2014年的一次古建筑摄影大赛。


《十访开封山陕甘会馆》
当时在网上看到这个比赛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投稿了一组在山东单县牌坊街拍的照片,却没想到从百万张照片中,一举获得总赛区三等奖,继而被评为十佳“年度古建筑摄影师”。

《牌坊古韵》组照之一 摄于山东单县
第二年再次参赛,更是直接拿下总冠军。


《守望千年》
冥冥之中,命运似乎指明了方向:他注定是为拍古建筑而生。
骨子里的传统让他愈发痴迷古建筑,对古建的热爱从此一发不可收。

为了拍山陕甘会馆,他连续10次开车前往。


《山陕甘会馆》摄于河南开封市
为了达到最好的光影效果,他一直拍到游客散尽,甚至被管理员放犬驱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会馆夜韵》摄于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
在五台山显通寺,为了拍出满意的照片,他在香炉脚兽旁趴了近1个小时,因为太过专注,燃着的香火掉落在衣服上竟浑然不觉。至今苏唐诗的右胳膊还留有被烧灼的疤痕。

《殊途同归》 摄于山西五台山显通寺
正是在这种忘我的专注里,他拍的照片越来越有禅意,越来越有深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评价道:“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得起久久品味。”

民警与摄影师,两个身份看似千差万别,却又相辅相成,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注与坚韧,不轻易放弃和妥协。

在很多人眼中,古建筑代表着枯燥与平淡,苏唐诗却深知这背后,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拍摄于五台山南山寺
拍遍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苏唐诗突然意识到: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之前几次拍故宫都只是为了“练手”,却没有真正为其出一个系列,所以,他决定专心拍故宫。


为了拍故宫的雪景,他时刻关注北京的天气情况,在春运返程高峰期,费尽力气抢到一张站票,站了5个小时去故宫,腿都站僵了。



结果拍完刚回家,又遇上故宫上元夜,故宫首次夜间接待游客,苏唐诗还没来得及歇脚,又一刻不停歇地赶回北京。
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手脚已经冻得失去知觉,却一直不舍得放下镜头。

为了拍故宫的雨景,暴雨天,他顾不上穿防护服,只给相机套上袋子,在雨里一扎就是许久,就算全身淋透,相机进水淋坏他都在所不惜。

一次在闭馆时,故宫突然天降暴雨,雨停后,故宫上空风云变幻,极其壮观,但工作人员正在清场,舍不得离开的苏唐诗,厚着脸皮疯狂地按快门,只为留住这一瞬间的惊艳。


为了避免拍摄过程中游客入镜,他大清早就去故宫排队,常常是第一个检票第一个进故宫,然后在游客进入之前,快速抢先站位拍照,拍完立即甩开游客往后跑,常常是进去的最早,走的最晚。



故宫当了苏唐诗七年的模特,他早已经对这个“老搭档”了如指掌。每条路每道门都一清二楚,几点几分光线会到什么地方,哪个角落的站位会有什么样的场景,甚至连御花园中花开的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

三月的杏花,四月的丁香,六月的荷花,七月的凌霄,九月的菊花,十二月的腊梅···
说起这些,苏唐诗如数家珍。

正是在这样一步步踏实的实践积淀中,在雨雪风霜、花开花落里,他拍的每张照片都能令人遐想深思,传递出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展现出万千工匠的勤劳智慧。


随着摄影技巧的愈发纯熟,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与学习,有人建议苏唐诗把照片集结成摄影集,他认真地考虑了一下,觉得可行,出发点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古建筑,关注古建筑之美。



苏唐诗说:

“能够为民族血脉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古建筑文化,
把散乱的目光聚焦于古建筑,
进而树立起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就足矣。”
他不追名逐利,
但“有一个小小奢望:
地球那么大,人那么多,
每个人都能看见这样的故宫,
这样的美···”

[ 此帖被姜谷粉丝在2025-05-06 06:35重新编辑 ]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2312
金币
152296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3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4小时前
用7年时间定格故宫之美
摄影师苏唐诗简介
苏唐诗并非全职摄影师,而是在河南一个小县城工作了近30年的基层民警。他出身书香门第,受家庭影响,自小就喜欢传统文化,热爱摄影、绘画、书法。因工作繁忙、长年辛劳,他右耳失聪,腰椎病严重,后来迫不得已从一线岗位退下来。2006年,为缓解压力,他重拾年少时的摄影爱好,买了第一台相机,刚开始练手时拍摄家乡黄河故道湿地的晨雾,用了8年时间积累摄影经验。

与古建筑摄影结缘
2014年,苏唐诗在网上看到一次古建筑摄影大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投稿了一组在山东单县牌坊街拍的照片,没想到从百万张照片中,一举获得总赛区三等奖,继而被评为十佳年度古建筑摄影师。第二年再次参赛,他更是直接拿下总冠军。从此,他愈发痴迷古建筑摄影,对古建的热爱一发不可收。

7年拍摄故宫历程
为了拍摄故宫,苏唐诗在7年时间里先后往返河南与北京之间40多次。他时刻关注北京的天气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拍摄的好时机。例如为了拍故宫的雪景,他在春运返程高峰期,费尽力气抢到一张站票,站了5个小时去故宫,腿都站僵了。结果拍完刚回家,又遇上故宫上元夜,故宫首次夜间接待游客,他还没来得及歇脚,又一刻不停歇地赶回北京,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手脚冻得失去知觉,却一直不舍得放下镜头。还有一次在闭馆时,故宫突然天降暴雨,雨停后,故宫上空风云变幻,极其壮观,但工作人员正在清场,舍不得离开的苏唐诗,厚着脸皮疯狂地按快门,只为留住这一瞬间的惊艳。

作品特点与成就
苏唐诗拍摄了281张故宫照片,这些照片具有简约的构图、澄净的画面、和谐的色调和诗意的风景,每一处都散发着深远的意境和极致的惊艳。在他的镜头下,故宫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威严高冷、高高在上的神秘皇权象征,而是走下神坛贴近生活,鲜活又富有温度的古建筑。清华教授赞叹他的每一张照片都“一眼万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鲁豫先生直言他用普通的摄影器材、大众游客路线,拍出了别样的故宫,呈现出一组惊艳绝伦的视觉盛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评价道: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得起久久品味。他从3万多张照片中层层筛选出148张放进摄影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里,故宫前院长单霁翔被他的作品打动,为这个素未谋面的摄影师亲自作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9672
金币
127027
道行
200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64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2小时前
  苏唐诗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热爱、坚持和奉献的故事。他以一名基层民警的身份,用7年的时间,往返于河南和北京之间40多次,拍摄故宫,记录下这座古老宫殿的四季更迭和历史变迁。他的故事和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故宫别样的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古建筑深深的热爱和尊重。

  1. 热爱与坚持:苏唐诗并非全职摄影师,但他对摄影、绘画、书法的热爱让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拍摄。他用7年的时间,从3万多张照片中层层筛选出148张放进摄影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里。这种对摄影的热爱和坚持,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2. 专注与坚韧:无论是作为民警还是摄影师,苏唐诗都展现出了专注和坚韧的品质。为了拍摄一张满意的照片,他可以连续十几天天还没亮就出发,也可以在严寒中等待几个小时。这种专注和坚韧,让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内涵和力量。

  3. 对古建筑的尊重:苏唐诗深知古建筑背后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他用镜头记录下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传递出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展现出万千工匠的勤劳智慧。他的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欣赏古建筑的美。

  4. 传承与保护:苏唐诗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关注古建筑文化,树立起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他不追名逐利,只希望能够为民族血脉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传承和保护的意识,让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意义和价值。

  5. 平凡中的不平凡:苏唐诗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摄影器材,行走的是大众游客路线,但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拍出了别样的故宫。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记录。

  苏唐诗的故事和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宫,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古建筑深深的热爱和尊重。他用7年的时间,记录下故宫的四季更迭和历史变迁,让我们看到了故宫别样的美。这种美,不仅来自于故宫本身,更来自于苏唐诗对摄影、对古建筑、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