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红楼梦]红楼梦:世间最好的友谊,是我终会走向你 [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9402
金币
127487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96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湘云和黛玉自幼就有交集,算是很早就认识了。她们都是贾母的亲戚,一个是贾母娘家的侄孙女,一个是贾母的外孙女,老祖宗对两个女孩都是十分疼爱的。
湘云父母早逝,贾母时常接湘云到贾府居住,在生活上对她悉心照料,让其感受温暖和关爱;黛玉在母亲去世后,贾母念及她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她接到贾府亲自抚养,她一到贾府就被外祖母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地叫着,疼爱之情溢于言表,这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然而,湘云和黛玉称得上是一对远亲姐妹,但大嚼鹿肉的史湘云在小时候对黛玉是有些抵触的,虽然二人身世相差无几,性情却大不相同。
心意明媚、开朗活泼的史湘云很像贾母年轻时候的样子,老祖宗十分疼爱这个女孩,她初识黛玉时,只认为这个高冷的林姐姐看起来不是那么好相处的。
黛玉初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敏感自尊,所以自然没有史湘云那样松弛舒展,那个时候的林黛玉还在进入新环境的适应阶段,而湘云早就同贾家人产生交集了。
史湘云在贾府宾至如归,完全不把自己当作外人,在后期,我们可以看到她既要替岫烟打抱不平,又要与香菱高谈阔论。大大咧咧的女孩儿自然理解不到心思细腻的女孩儿,她曾说黛玉“小性儿,行动爱恼人”,这都是小湘云最直观的感受,小孩子也考虑不到“言辞要委婉”的道理。
那个时候的湘云确实太小了,估计心中也在犯嘀咕:“这位林姐姐怎么看上去不太好接近呢?她为什么动不动就对宝哥哥恼了呢?”



黛玉进贾府时大约六岁,而湘云的年龄比她更小,小湘云哪里能懂黛玉当时寄人篱下的谨慎和苦闷呢?所以,湘云不自觉地对黛玉产生了抵触情绪。
更何况,湘云是早于黛玉认识宝玉的,在黛玉进贾府之前,她和宝哥哥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而黛玉到了贾府后,宝玉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黛玉身上,对其关怀备至,形影不离。等到湘云再次来到贾府时,她敏锐察觉到宝哥哥的变化,相比从前,湘云和宝玉的关系变得疏远了,她对这样的情形有着本能的沮丧与不甘。
孩子气的湘云从来都是十分可爱的,她明媚、自然、轻盈,经常跟黛玉有小矛盾,两个人打打闹闹,就如同笔者家乡的一句土话:“见不得,也离不得”。
二人关系好的时候,可以亲密到同枕共眠。而曹雪芹描写两姐妹的睡姿也很有意思:“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
一个“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表现出黛玉行事较为谨慎、注重礼节;一个“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则表现出湘云不拘小节、随性自然的天性。
湘云从小有着一种男孩般的豪爽气概,她喜欢穿男装,在姐妹中另类大胆,与黛玉的行事风格有天壤之别。
小时候的她不擅长揣摩人意,说话时常不经大脑,所以她才对黛玉说出那句:“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
湘云直爽,她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谁就赞扬谁,她理解不了黛玉的情绪,更不懂得黛玉的心事。



湘云吃多了酒会醉卧芍药丛,以天为盖地为庐,美妙自然、不受约束;她心态好到离谱,曾在花园的石头上坦然而睡,蜂蝶打搅不了她,姊妹们也很难叫醒她,可见湘云对周围环境有着天生的钝感。
所以,湘云和黛玉既有姐妹间的情谊,也有因性格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姐妹之间的小摩擦。
人跟人之间,往往就是一个气场合不合的问题。 湘云在小时候大概觉得自己跟黛玉磁场不合,她为人豁亮、说话直爽,黛玉清冷敏感,总是满腔愁绪,嘴上也不饶人。
在海棠诗社活动中,两人的诗歌风格也迥异,湘云的诗多是明朗乐观的情绪流露,而黛玉的诗往往有一层淡淡的忧愁,湘云的语言明快直白、生动传神,如“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黛玉的语言细腻文雅、情感深刻,如“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两姐妹性格迥异,所以偶尔闹闹别扭,又可以很快和好,二人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而宝钗一到贾府,湘云便舍了黛玉,渐渐与宝钗亲近了,这也并不奇怪。
一个孤女在襁褓里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由叔叔婶婶抚养长大,寄人篱下的湘云需要熬夜做针线活来贴补家用,只有到姑奶奶家做客才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宝钗的出现,让自幼缺乏关爱的湘云找到了情感归宿,宝钗周到体贴,时常考虑到湘云的需求,曾帮她筹划螃蟹宴,令湘云对宝钗十分感激和敬重。
湘云认识宝钗后,将其视作亲姐姐,跟宝钗形影不离;一开始,她对宝钗有“知心大姐姐”的滤镜,对这个姐姐既有情感依赖,也有理想化的投射。宝钗处世十分周全,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都极其优秀,看起来非常好配合,而黛玉看上去却不是那么好相处的,湘云理所当然地便把黛玉甩一边儿了。



宝钗在贾府零差评的底层逻辑就是她十分明白:人既有工具属性,又有情感属性。宝钗明白哥哥薛蟠是指望不上的,她又没了父亲,所以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学会配合母亲撑住薛家。
很会做人的宝钗懂得利用自己的工具属性去调动别人的情感属性,她跟湘云相处也是如此。
宝姐姐从不吝啬把自己当工具,可她并不是不懂感情,若是一个人不懂感情,她怎么会游刃有余地去调动别人的情感呢?
宝钗太懂别人需要什么了,她也太清楚自己应该要什么了,所以她选择让渡自我,成全别人的那点对“自我”的追求,所以宝钗总能让众人感到舒服。
贾府的姑娘们渐渐长大后,对人际交往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考量,湘云也破除了对宝钗的滤镜,更全面地认识了这位姐姐,她对宝钗的认知,在潜移默化间逐步转变。
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状态,也没有什么永不变化的关系,宝姐姐为避嫌主动搬离大观园,对湘云未作妥善安置,这让湘云拉大了对宝钗的心理距离。湘云对黛玉道:“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宝钗世故,湘云天真,这并无对错,因为描述一个人,一定和她的学识、社会功能、成长背景都相关的。
起初湘云被宝钗的成熟稳重所吸引,后来她才明白宝钗是走不近的,这才感知到这个姐姐在人际交往中的距离感和分寸感。



而她发现宝钗将自己送的绛纹石戒指转赠袭人时,心里或许会有一些别样的滋味,也是心理上一波的冲击;书中可以看出,她跟黛玉可以吵可以闹,跟宝钗却是悄无声息地疏远了。
小时候,没心没肺的湘云在众人面前脱口而出,说戏子的长相像黛玉的模样,宝玉慌得不行,连忙向湘云使眼色,黛玉看见宝玉使眼色,果真生气了。其实,黛玉不是气湘云,而是气宝玉,她与湘云只是言语不和,对宝玉是因爱情而产生的复杂情愫。
宝玉两边调和、两头受气,弄得他心灰意冷,便写了《参禅偈》,而黛玉看到他的偈子后,很自然地拿回房里同湘云一起看,两个人又莫名其妙地和好了。
她们打闹拌嘴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湘云说话有口音,把“二”说成是“爱”,黛玉也就打趣她,于是湘云不开心了,就盼自己将来得个咬舌的林姐夫,气得黛玉追着她跑,两姐妹跟一对欢喜冤家似的。
湘云慢慢长大,在不知不觉间看懂黛玉的为人,原来林姐姐才是真诚而值得深交的朋友,她抛却了过去的芥蒂和成见,两个炽热的心灵终于碰撞到一起,这其中也有黛玉真诚、大度的缘故。
三人关系的变化,是她们成长后的体现;林黛玉并不狭隘,她后期跟宝钗结金兰之好,对宝姐姐倾诉心事,对宝钗堂妹薛宝琴也表达出赞赏之情,亲切地喊起了“琴妹妹”。因为黛玉已经确定了宝玉的心意,也逐渐变得成熟。



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湘云和宝钗却从未有过争吵,甚至连二人之间的拌嘴在书中也找不到几处,因为宝钗终其一生都没多少时刻可以尽情地做“自我”,一直要会的是“做人”,就算湘云同她拌嘴,两个人也是吵不起来的。
她的天性始终不太被释放,坚持将自己情感包裹在礼教认可的框架内,在藏锋守拙中完成了对天性的自我阉割。湘云怎会跟宝钗吵起来呢?因为她压根走不近。
而那些能够走得近、走得远的朋友是最会吵架的,她们能在争执中坦诚表达感受,发生矛盾后,也能找到恢复和和解的路径,湘云和黛玉就是这样;而浅表的关系会看起来非常和谐,仿佛十分包容、没有分歧,但关系下面往往空无一物,貌似大家其乐融融,但心与心隔着距离,后期湘云与宝钗的关系疏离,是因为宝钗圆融的处事方式让湘云重新审视了这段友谊。
湘云是性情中人,而宝钗在母亲那里才不需要让自己活得那么像工具,才有一点点的机会可以让自己活得有人味,而她对众人的周全,本质上是理性权衡,湘云跟宝钗交朋友可以,交心的话属实很难。
而憨直的湘云早就把心交了出来,但宝钗从未把整颗心交出来,湘云长大后,也慢慢地对宝姐姐收起了自己的心。
湘云和黛玉的友情虽时有争吵,但基于从小一起长大的了解和互补的性格,她们的感情是真挚且坚韧的,因为真正稳固的关系,不是没有冲突,而是能在冲突中学会理解,在争执后依然愿意靠近对方。
黛玉真诚待人,也懂得湘云寄人篱下的苦楚,哪怕湘云曾多次说她的不好,与她置气,她也从没真往心里去。



她们单纯率真,又有从小长大的情分,所以吵吵闹闹、热气腾腾,湘云和黛玉的关系就像是两簇火苗,彼此独立、根根分明,却自然集合汇成了一圈文火,又慢煮了一段滋养到彼此的时光,说到底,文火煮什么都是很香、很透、很入味的,这是关系升级后的体现。
而宝钗难以对多数人产生深度链接,客居贾府的身份,令其有太多掣肘,每个人都是不容易的。湘云能走近的始终是黛玉,她所谓的“真名士,自风流”这种以真性情为导体的态度很接近黛玉的“痴”,因为只有赤诚之心才可以激发灵魂共鸣,而宝钗选择将自己的心包裹于礼教的绝缘层,这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求仁得仁罢了。
中秋那夜,黛玉伤感不已,只有湘云注意到她的异常,姐妹俩走到凹晶溪馆开始联诗,湘云一句“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一句“冷月葬花魂”。只有两颗炽热而纯粹的心灵碰撞、深度交融,才有可能达到如此空灵凄美的意境,宝钗的文学创作是中正平和、含蓄内敛的,若让她来对黛玉这一句,估计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湘云和黛玉身世最像,底色接近;中秋那夜,她们真正懂得了彼此,开始惺惺相惜,那一刻,史湘云才慢慢读懂林黛玉的孤独,于是相互慰藉。
真实而长久的关系,必定是可以经得起摩擦、冲突包括争吵,这两人从小就拌嘴,其实拌嘴并不影响她们的关系,最多隔一晚上就可以和好,因为她们都很真实,心直口快又天真烂漫,她们的关系断开而又重建,情感会生长出新的血肉,完成深度链接。
吵不散的友情,比暖阳更滚烫,那是争吵里的友情温度,是好的深度关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9402
金币
127487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96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红楼梦》:世间最好的友谊,是我终会走向你
友谊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灵魂共鸣
贾宝玉和林黛玉自幼相伴,一起读书、学习,培养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在青春期的敏感时期,彼此成为了情感上的依托。他们通过诗词歌赋互相沟通心灵,成为了知己。在贾府的复杂环境下,两人互相支持,共同抵抗家族的压力。面对感情纠葛和世俗压力,他们坚守友谊,共同抵抗世俗的眼光。比如他们在大观园中的相处,常常一同吟诗作画,分享内心的想法,这份友谊超越了世俗的束缚,是灵魂深处的共鸣。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互补相知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初次相识源于贾母的生日宴,薛宝钗的沉稳、内敛与贾宝玉的任性、率真形成互补,彼此间产生了初步的好感。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多次互相帮助、关心,逐渐深化了友谊。贾府的衰落和家族的兴衰变迁,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间的友谊,在面对家族的荣辱兴衰和个人的悲欢离合时,彼此支持、鼓励,共同度过艰难时刻。

史湘云和林黛玉的磨合之谊
湘云早于黛玉认识宝玉,在黛玉进贾府之前,她和宝玉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黛玉到贾府后,宝玉的注意力转移到黛玉身上,湘云和宝玉关系疏远,湘云因此对黛玉产生抵触情绪。小时候的湘云不擅长揣摩人意,说话不经大脑,与黛玉时常有小矛盾,但两人关系好的时候可以同枕共眠。在海棠诗社活动中,两人诗歌风格迥异,湘云明朗乐观、语言明快直白,黛玉则有淡淡忧愁、语言细腻文雅。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她们的友谊也在不断磨合与发展。

紫鹃与林黛玉的主仆深情
紫鹃被派到黛玉身边服侍她,手脚勤快,对黛玉的照顾无微不至。冬天会让雪雁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忘记时辰,她会满园寻找,担心黛玉体弱禁不起风寒和折腾。除了生活上的照料,她还会在言语间对黛玉进行规劝,流露出姐妹般的温情。当黛玉和宝玉吵架后使性子,她深知黛玉“心口不一”,会径自开门让宝玉进来。

友谊的价值与意义
心灵寄托与情感慰藉
在《红楼梦》的复杂环境中,友谊成为了人物心灵的寄托。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友谊,让他们在面对家族压力和世俗眼光时,有了情感上的依靠和支持。朋友可以理解他们的痛苦和快乐,给予安慰和鼓励,减轻他们的痛苦和焦虑。

成长进步的助力
朋友是成长路上的伙伴,他们可以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追求进步和成功。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文学素养上的共同提升,就是友谊促进成长的体现。

跨越身份与阶层
像刘姥姥与贾母的友谊,展示了尊重和包容,体现了友谊无关身份、地位的价值。刘姥姥出身贫苦,但在贾府中得到了贾母的善待和尊重,这种友谊打破了阶层的界限。

友谊的启示
《红楼梦》中的友谊启示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因为他们可能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书中人物一样,在友谊中做到互相理解、支持、包容和尊重,共同度过人生的困难时刻,享受友谊带来的欢乐和温暖。

世间最好的友谊,或许就像《红楼梦》中所展现的那样,即使有矛盾、有磨合,但最终都会走向彼此,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珍贵的回忆。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