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为什么越来越多学生得抑郁症?提醒:青少年有这3种情况,别忽视[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3647
金币
82286
道行
1980
原创
2378
奖券
2602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5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38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4-15) —

越来越多学生出现抑郁倾向这件事,早已不是新闻。不同年龄段都有,城市和农村都不例外。

让人警惕的是,患病的学生中,很多成绩还不错,性格也不极端,家长也尽力照顾。

但还是中招了。说明问题不只是“压力大”这么简单。有人习惯把抑郁归结为情绪低落,或者说孩子太玻璃心,这种理解方式本身就阻断了问题的追踪。

大部分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其实不是从情绪开始的,最早表现反而出现在身体上。

最典型的是各种说不清的疼:头疼、胃痛、胸闷、心跳发紧。去医院查也查不出器质性问题,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孩子主观感受非常明显。

这个现象在医学上叫“躯体化”,是情绪压抑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后,身体主动发出的警报。

学生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不仅身体吃不消,心理负担也更重。

躯体症状反复发作,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病耻感,觉得自己是不是身体有毛病,但又说不出哪儿有问题,这种不确定感,会把内心拉向更深的自我怀疑。

有研究跟踪了324名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超过41%的抑郁患者,最早求诊原因是身体不适,其中以腹部隐痛和头部钝痛最常见。

这不是单纯的身体病,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失衡的一种反应。

情绪中枢和痛觉通路有大量交叉区域,长期处于焦虑、压抑情绪下,大脑会在皮质层制造“虚构”的身体信号。

学生一开始没法分辨,只觉得身体不舒服,最后被反复的躯体症状拖进了心理失衡的泥潭。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些学生往往被身边人误解为“小题大做”。家长会觉得孩子是“逃避学习”找借口,老师则可能认为这是“情绪化”表现。

真正的问题没有被识别,反而强化了孩子的孤立感。对青少年来说,这种无法表达真实感受的状态,比情绪本身更致命。

医学干预不到,心理疏导又难建立信任,就变成了一个不断下沉的黑洞。

另一个隐藏得更深的信号是睡眠。很多学生失眠不止是入睡困难,还有早醒、睡眠浅、噩梦频发。

家长看到孩子夜里翻来覆去,第一反应是劝早点睡,或者干脆让其“别想太多”。

但在抑郁的学生群体里,睡眠障碍几乎是最先出现的核心症状之一。并不是因为熬夜,而是褪黑素和皮质醇分泌节律混乱,生理机制失调。

有一组数据来自202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发布的中学生心理调查,约67%的抑郁倾向学生在症状出现前三个月内有持续性睡眠质量下降,而这部分人群在诊断时,普遍伴随中度以上抑郁程度。

睡眠不好不是后果,是过程的一部分。睡不好的人,情绪调节能力会下降,大脑无法在夜间修复情绪系统,白天的负面体验堆积得越来越快,变成恶性循环。

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被重视:睡眠结构一旦紊乱,就很难依靠“多睡一会”补回来。

青少年本身处于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脑电波频率在不同睡眠阶段切换非常频繁。

长期熬夜或者睡眠中断,会造成海马体活性下降,直接影响情绪处理和记忆整合功能。

这意味着,孩子可能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失去了对情绪波动的识别能力,自我监控功能减弱,感受力变钝,内心越来越空。

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会大哭大闹,而是变得沉默、冷淡、反应迟缓。很多家长误以为是“懂事了”“成熟了”,其实是在变得麻木。

最被忽视的一个表现是注意力。表面看起来像是走神、分心、粗心,其实是认知功能出现了退化。

抑郁症会影响额叶区域的血流量,进而影响大脑的执行功能。这种功能包括注意力维持、任务切换、反应抑制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可能不是不想专心,而是无法维持注意。

大脑像是卡顿的CPU,任务来一个丢一个,处理不了的就搁置,越堆越多,压力就更大。

不少老师批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但没意识到这是心理状态在出问题。注意力问题不是懒惰,不是态度差,是大脑已经不堪负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做过一次功能性磁共振扫描,对比健康青少年与中度抑郁青少年的脑功能图谱,发现后者在进行简单任务时,额叶区激活明显不足,注意力网络不完整,执行任务时反应时间延迟约0.8秒。

这个差距在课堂上表现不明显,但积累下来的学习效率差,最终会反过来加重孩子的失败感。

注意力无法集中其实还带来另一个隐形副作用:自我评价系统崩溃。很多学生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智力退化,是不是不如别人聪明。

久而久之,这种怀疑逐渐演变为否定,而否定又进一步沦为放弃。学生不愿意再尝试,也就不愿再沟通。

家长和老师看见的是成绩下滑、态度敷衍,没看见的是一个孩子在自己脑子里已经“判了自己死刑”。

讲这些,不是要给每个成绩下降的孩子都贴上“抑郁”标签,而是想提醒一个被系统性忽略的事实——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是靠问卷量表和口头询问能看出来的。

很多时候他们不会说“我不开心”,也不会说“我想死”,他们只会说“我头疼”“我睡不着”“我没心思写作业”。

这些看起来像小问题,但背后有一套完整的病理机制在运行。

如果不懂这套机制,家长和老师永远只能在表层做判断。而学生自己,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求助。

最危险的不是生病,而是生病后没人相信,没人听懂。人唯有得到理解,方才能够开启康复之旅。

那问题来了,现在的学校、家长和社会是否已经准备好了,真正去识别和接住这些正在滑落的学生?

有没有一套机制,是可以不用靠孩子“主动开口”就能识别出抑郁风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张艺.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J].心理月刊,2025


1条评分金币+21
xian209 金币 +21 - 昨天 17:1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3647
金币
82286
道行
1980
原创
2378
奖券
2602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5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3:39
上文提到的学生抑郁问题确实非常严峻,而且情况复杂,不仅仅局限于压力大或情绪低落。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抑郁症状的早期表现往往出现在身体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躯体化”,是情绪压抑得不到释放后身体发出的警报。这导致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对于如何识别和帮助这些学生,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1. 建立预警系统:学校可以建立一套心理健康预警系统,通过定期的心理评估和行为观察来识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这种系统不依赖于学生主动报告问题,而是通过专业人员的观察和评估来发现潜在的风险。

2.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抑郁症状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识别早期的警告信号,并减少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和污名化。

3. 提供专业支持: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为学生提供易于接触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些服务应该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和紧急干预。

4. 改善睡眠卫生:鉴于睡眠问题与抑郁之间的关联,学校和家长应该重视学生的睡眠质量。可以通过教育学生良好的睡眠习惯、调整作业量以避免熬夜、创造有利于睡眠的环境等措施来改善学生的睡眠。

5. 增强社会支持网络:鼓励建立学生之间的支持网络,以及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6. 关注非言语信号:教师和家长应该学会识别学生的非言语信号,比如沉默、冷淡、反应迟缓等,这些可能是学生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的迹象。

7. 综合性干预:对于已经出现抑郁症状的学生,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

8. 持续的研究和评估:持续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定期评估学校心理健康项目的成效。

总之,识别和帮助有抑郁倾向的学生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有效的识别机制、提供专业支持和增强社会支持网络,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这些学生,并防止抑郁症的发展。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参与和持续的努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