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阅读
  • 2回复

[居家生活]俗语:“清明三不做,家兴财富多”,是啥意思?是指哪三件事[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0720
金币
24180
道行
37009
原创
2123
奖券
4349
斑龄
130
道券
849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8528(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4-0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31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不仅是追思先人的日子,更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盛会。但你知道吗?老祖宗留下的这句俗语“清明三不做,家兴财富多”,至今仍让不少人琢磨不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门道,顺便扒一扒清明节那些有趣的冷知识。



你以为清明只是扫墓?错!这节日可是经历了“变形记”的。

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墓祭,但那时候还不叫清明。直到唐代,唐玄宗大手一挥,把寒食节扫墓定为法定活动,这才让清明正式“出道”。后来又吞并了上巳节的踏青、荡秋千,还有寒食节的禁火习俗。



说到寒食节,就得讲讲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割大腿肉救主。后来重耳当了国君,介子推却躲进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结果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为了纪念他,晋文公下令禁火三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不过专家说,这故事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禁火习俗确实存在了两千多年。



扫墓可不是随便摆摆供品就行。

古人讲究可多了:先整修坟墓,添培新土,再摆上酒食、烧纸钱,最后行跪拜礼。现在简化了,但那份心意没变。除了扫墓,古人还玩出了花样:唐代小姐姐爱荡秋千,宋代文人流行放风筝,还有蹴鞠、拔河等活动。最有意思的是,古人认为放风筝能放走晦气,所以会剪断风筝线让它飞走。不过现在这习俗已经很少见了。



吃货们注意了!

清明美食可不少。江南的青团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做成,豆沙馅的清香扑鼻;潮汕的鼠曲粿用鼠曲草和糯米粉制作,软糯香甜;北方则流行吃冷食,比如凉馒头、冷高粱米饭。最特别的是子推燕,用艾草汁染色,捏成燕子形状,用柳条串起来挂在墙上,能保存到第二年清明。



清明三不做

1. 不上坟顺路走亲戚。

清明是给祖先“汇报工作”的日子,古人觉得这时候串门不吉利。想象一下,你刚上完坟带着纸钱味去亲戚家,人家心里能舒服吗?而且清明大家都忙着扫墓,贸然拜访容易打扰别人。现在虽然没那么讲究了,但尊重传统还是必要的。



2. 不穿新鞋上坟。

“鞋”与“邪”同音,新鞋寓意“新邪”,古人认为会把晦气带回家。而且“新鞋踩旧坟”也被视为不敬。其实这背后是对祖先的敬畏,就像我们去别人家做客要换鞋一样。现在很多人穿运动鞋扫墓,建议还是穿深色旧鞋,既尊重又实用。



3. 不借钱讨债。

清明是给祖先送“钱”的日子,这时候借钱讨债容易让人联想不好。古人觉得这是把“阴间的钱”和“阳间的债”混在一起,不吉利。其实这也是提醒大家,不要在特殊日子里提敏感话题,以免影响心情。现在虽然不用忌讳这点,但换位思考一下,谁愿意在扫墓时被催债呢?



这些老规矩真的有用吗?其实它们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不挖土是为了保护生态,不生火是为了防火,不乱财是为了理性消费。就像寒食节禁火,现在演变成文明祭扫,用鲜花代替纸钱。这些传统在传承中不断适应时代,才是真正的智慧。

清明既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生活的反思。与其纠结这些禁忌,不如多陪陪家人,感受春天的气息。毕竟,老祖宗最希望看到的,是我们把日子越过越好。你说呢?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6085
金币
98238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4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40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0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45
“清明三不做,家兴财富多”的含义与具体事项
俗语“清明三不做,家兴财富多”表达的是在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如果不做特定的三件事情,便有望得到老祖宗的护佑,从而让家庭四季福泰平安、财富兴旺。这三件事具体如下:

不要顺便走亲访友
清明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庄重严肃的节日,其主要目的是祭拜祖先、缅怀逝者。人们扫墓归来后,心情通常较为沉重且带着哀思,此时去探访亲友,容易将哀伤情绪传递给他人,同时也可能打扰到他人的正常生活节奏。另外,从风水学角度看,清明节气的气场特殊,此时走亲访友可能会把所谓的不洁之气带入他人家庭,对运势不利。

不穿新鞋上坟
此习俗源于对亡者的尊重和对新事物的珍视观念。新鞋代表着未被污染的洁净与吉祥,而墓地被认为是阴气较重的地方,穿新鞋去扫墓,既违背了人们对新事物的美好期许,又存在把新鞋“污损”的象征意义。在一些地区,人们还觉得这样做可能导致好运流失,对自身不利。

不在清明节当天借钱
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人们会通过烧纸钱等方式寄托对先人的思念以及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祈愿。在这一天进行借贷,一方面,由于清明节的氛围不适宜谈论金钱交易这类世俗事务,容易冲淡对先人的敬仰之情;

另一方面,从民俗心理来讲,此时借贷可能寓意着将家庭的财富流向“阴间”,象征着财气外泄,不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和保全。同时,这也提醒人们要妥善管理财务,避免在重要的祭祖日子里处理经济纠纷,以保持家庭和谐安宁

清明节历史悠久,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源于上古时代春祭活动
清明节由来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信念自古延续,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清明节的一种固定的风俗。该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据传清明节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与寒食节相关演变
介子推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饥寒交迫之际,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到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绵山山高路险难以找寻,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其身影,火熄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将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演变成清明节
清明节的发展起源于周代的寒食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0794
金币
60314
道行
1977
原创
2368
奖券
2519
斑龄
32
道券
90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05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0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1:24
清明节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节日。它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反思。"清明三不做,家兴财富多"这句俗语,体现了古人对清明节的一些忌讳和讲究,虽然现在很多已经不适用,但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生活智慧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1. 不上坟顺路走亲戚:这体现了古人对祖先的尊重和对他人的体谅。清明节是专门祭祖的日子,如果顺路拜访亲友,可能会打扰到别人,也显得不够庄重。现在虽然没那么讲究,但在特殊日子里,我们还是应该多考虑他人的感受。

2. 不穿新鞋上坟:这反映了古人对先人的敬畏之心。新鞋与"邪"同音,古人认为穿新鞋上坟会带邪气,也是对祖先的不敬。现在虽然不用那么忌讳,但穿深色旧鞋扫墓,既庄重又实用,体现了对先人的尊重。

3. 不借钱讨债:清明节是给祖先送钱的日子,这时候借钱讨债容易让人联想到不好的事情。古人认为这是把阴间和阳间的钱混在一起,不吉利。现在虽然不用忌讳这点,但在特殊日子里,我们还是应该避免谈及敏感话题,以免影响大家的心情。

这些老规矩虽然很多已经过时,但它们背后体现的尊重、体谅、敬畏等价值观念,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清明节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其纠结这些禁忌,不如多陪陪家人,感受春天的气息,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和财富。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不忘珍惜当下、憧憬未来,把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这才是清明节的真正意义所在。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