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城墙体系的演变体现了从防御工事到文化象征的转变,以下是基于史料和文献的综合梳理:
一、宋元时期的土城基础
早期建城史
桐城自唐至德二年(757年)设县后,城池建设已具雏形。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迁筑龙眠河西岸,建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2。宋元时期,城池规模逐渐扩大,但城墙仍为土筑结构,历经风雨侵蚀,至明代已濒临倾圮。
二、明代砖城的革新与东作门的兴建
砖城建设背景
明万历年间(1576年竣工),桐城知县陈于阶联合邑绅盛汝谦、吴一介等人,在土城基础上改建砖城。此举旨在应对桐城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防御需求,并顺应明朝“高筑墙”的国策。
城墙结构与规模
周长与高度:砖城周长6华里(约3公里),通高3丈6尺(约12米),雉堞1673垛,设6座城门(包括东作门),城门均建有城楼。
独特圆形设计:桐城砖城为全国罕见的正圆形城池,形似金龟,六门象征龟首、尾及四足,城内有溪渠、巷道如龟甲纹路,融合仿生象物理念与《周易》思想。
东作门的历史地位
东作门是明代砖城六门之一,其命名源自农耕文化(“东作”意为春耕),体现古代“重农”传统。城门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军事防御的关键节点。
三、城墙的防御功能与历史验证
实战防御案例
明末张献忠农民军曾六次围攻桐城,采用木牛凿城、火攻、云梯等战术,但因城墙坚固、守军顽强(如川兵窦成舍身守城),始终未能破城。此战例印证了砖城的军事价值。
建筑工艺与耐久性
城墙砖石结构严实,至近代仍需铁锤方能拆毁。1939年为抵御日军,城墙被主动拆除,现存遗址仅余局部。
四、桐城城墙的独特性与文化遗产
全国唯一的正圆形城池
张驭寰教授考证指出,桐城是全国唯一采用正圆形布局的古城,其设计兼顾地理环境(西北高东南低)与文化寓意(金龟永寿),极具研究价值。
历史与文脉的承载
城墙不仅是军事工程,更与桐城派文化、地方民俗紧密关联。例如,清代刘大櫆《窦祠记》记载的守城故事,成为桐城精神的重要象征。
总结
桐城城墙从唐宋土城到明代砖城的演变,展现了古代城市营建的智慧与地域特色。其圆形布局、防御功能及文化内涵,使其在中国古城史中占据独特地位。若需进一步探究细节,可参考地方县志及《窦祠记》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