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阅读
  • 1回复

[红楼梦]《葬花吟》始末:一段持续六回书的人生真相体悟 [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5801
金币
96111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4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33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20
葬花吟是红楼梦前期的一个小高潮,曹公为了写出这一段凄美而意味深长的情节,可谓是用足了心思。
可以明显看到的是,从情节的发展上,为了铺垫黛玉哀伤抑郁的心情,以适应这首葬花吟诞生的基调,曹公专门花了整整两回的跨度给黛玉量身定制了一个唯美又凄凉的氛围。
为了制造宝黛之间的严重误会,甚至不惜大半夜把宝钗拉来躺枪,以把黛玉从宝玉的庇护和柔情当中剥离开来,让她体会那种最极致的孤独的感觉。
这些情节的铺垫和葬花吟本身的文学高度,都足以说明曹公对葬花吟这个情节的重视程度。他要让他笔下的女主角,以最饱满的情绪,在最凄美的暮春季节,和着最纯粹的泪水,写下这段最华美的青春悼歌。
然而,这些明写的铺垫还是不足以凸显它的地位,所以曹公在这个情节之前还埋下了十分深远的暗线。
是的,早在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节当中,曹雪芹已经开始替后文的葬花吟埋线了。



原文宝黛看完会真记以后一同掩埋落花,接着袭人就来以贾赦生病为由,把宝玉叫走了,还顺便告诉黛玉说,其他可以解闷聊天的姐妹们也都不在家。
黛玉被迫独自面对孤独的失落与怅然,原文写到她难得地“闷闷的”。正是在这种有些惆怅和失落的心境里,黛玉听到了梨香院中牡丹亭的戏曲声。
原文写到:“……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这一段黛玉的心路历程是层层递进的,先听到头两句,觉得“十分感慨缠绵”;而后“不觉点头自叹”,感觉这戏曲里唱得有道理;而后再听下去便是“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由这几句戏文,黛玉那绝世聪慧的脑子就开始整合自己从前读过的诗句,这些所有的句子都联想起来,真是一怀愁绪无处抒发,“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那么,这段让黛玉如此心痛断肠,甚至如醉如痴,站都站不住,最后还眼中落泪的戏曲,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纵观黛玉“碰巧”听到的这些句子,从“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残垣”,到“良辰美景奈何天”,再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是曹公精心给黛玉挑出来的,牡丹亭当中关于时光飞逝、红颜易老的片段。黛玉在深度共情这些句子以后,自己从知识储备里调动出来的诗句,也都是关于流水和落花的。
流水,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最是难以改变,可视化呈现时间流逝的意象。落花则是“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美好事物终将消散的代表。这二者加起来,正好是黛玉此刻“心痛神驰”的缘由。
青春时光,最好莫过于如盛开满地的姹紫嫣红。然而,再美好的青春,再动人的花朵,终究也不过是“奈何天”,终于要凋谢零落,终于要输给这“似水流年”。春花美好,也不过瞬息的美好;青春美好,也不过一时的烂漫。既然如此,在面对繁花满树之时,怎么能够不想起它枯萎凋谢的样子?面对青春烂漫的当下,又如何想不到形容枯槁的将来?
怎么样,诸位读者看到这些感悟时是否有眼熟之感?是的,这些黛玉此刻心痛怆然的感悟,正是后文她在《葬花吟》当中表达的中心思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翻译过来不就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吗?
黛玉听到这些“人生真相”之前,正在难得地抛开她孤苦的身世、满心的春愁,与宝玉一同葬花,一同偷偷读言情小说。尽管听到宝玉暗戳戳但有点造次的表白“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时,她短暂地生了一下下气,但很快就被宝玉的“癞头鼋”新奇誓言逗笑了,气氛十分轻松融洽。正值春日明媚,这在黛玉心中应该是一份难得的美好回忆。



然而,不过一会儿,宝玉便被叫走了,黛玉也被迫回到孤独的现实之中,这恰好是一场小小的“美好易逝”的剧场。被这件事触动的黛玉,又在牡丹亭这套“艳曲”的点化下,感悟了“天下无不散筵席”的真谛。
这一场感悟是影响深远的。黛玉此刻如醉如痴,几乎都站不住,正在“细嚼”心中的感慨滋味,却被曹公的“天降神兵”香菱打断了。此时,黛玉的感慨还没来得及抒发和凝聚,就已经脱离这个心理状态,后文也一直没有合适的氛围来再次触发这件事。直到芒种节前一天,黛玉站在紧闭的怡红院门外,再次被迫体会极致的孤独与怅惘,前几回的感悟终于得以充分发酵成形,《葬花吟》才由此诞生。
这时,在黛玉的这段感悟心路中一直缺席的宝玉,也在这段感慨成形之时姗姗来迟。听到《葬花吟》后,宝玉体悟到黛玉的感慨,深刻共情,不由得恸倒在地。
作者借宝玉的心理描写,为葬花吟作了一段注解:“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于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实际上,整部红楼梦,就正是描写了宝玉口中所说的这么一个过程。青春不可永驻,纵然此刻大观园内莺歌燕舞,却终于难逃诸芳流散,人去园空的宿命;宝玉曾以为会永远陪伴他,同死同归的黛玉、袭人等人,却被命运的大手无情拨弄,一个天人永隔,一个相聚无缘;家族败亡,妻离子散,不要说大观园,就是整个贾府,也不再属于宝玉,而他也终于要在“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凄惨境地中,长久地缅怀过往,感悟人生;甚至到了最后,宝玉终于还要大彻大悟,回到太虚幻境中,连他自己的一身一体都不再属于自己。真个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这种难以释怀排遣的悲怆感,不正是作者“一把辛酸泪”的缘由吗?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5801
金币
96111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4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33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0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08:21
《葬花吟》始末:一段持续六回书的人生真相体悟
创作背景与前期酝酿
最初天降神兵香菱打断了黛玉抒发感慨的契机,使得她当时的情绪未能充分凝聚。但她内心对人生的感悟已经开始萌芽,只是缺乏合适的氛围来将其完全触发并成形。

关键事件引发创作
直到芒种节前一天,黛玉站在紧闭的怡红院门外,被迫体会到极致的孤独与怅惘。在此之前,宝黛同看《西厢》,宝玉以张生自比,称黛玉为莺莺,这是大胆的爱情表白,黛玉实则接受了这份表白。然而,贾政将宝玉叫去后,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却被晴雯挡在门外,还听到宝玉和宝钗的笑声,这让她怀疑宝玉的表白是欺骗,内心百般滋味。这些经历和感受在前几回不断积累,到此时前几回的感悟终于得以充分发酵24。

《葬花吟》诞生
次日(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按照尚古风俗需祭饯花神,因为芒种一过众花皆卸、花神退位。大观园中众人早早起来祭饯花神,而宝玉独不见黛玉前来,四处找寻,在他们平时葬花的地方,看到黛玉独依花锄暗自神伤、满面泪痕,倾吐哀曲,《葬花吟》由此诞生。

诗中蕴含的人生真相体悟
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中“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将花与人的命运完美统一,不仅是对凋零花朵的哀悼,更是对青春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让人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有更深体会,揭示了生命的终极命运,演绎出生命的悲剧。

对现实的控诉与身世的悲叹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达了对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被丫鬟欺负,爱情又遭遇波折,她借诗抒发自己的际遇和悲伤,如“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等句都体现了她自伤自怜的情感。

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无奈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表达了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也暗示了整个家族乃至整个王朝终将走向衰败,反映出她内心的失落与绝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