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9阅读
  • 1回复

[猎奇]揭秘旧时东北地主真实生活:衣食住行,妯娌嚼舌,跨枪走马斗胡子 [1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69629
金币
61770
道行
36009
原创
1995
奖券
4122
斑龄
128
道券
74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6102(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1-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9-30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4-10-01) —



话说在清末民初,吉林省滨江道榆树县有个地主外号“陈老抠”,虽然家有上等好田几十晌,车马连列,却在平日里只穿一件半截夹袄,腰上扎一根草绳子,走到哪都带着一个小粪筐,以方便捡粪,

八月十五那天煮一个咸鸭蛋,每顿饭用一根席糜儿抠着吃,转过年正月十五才将将巴巴露出蛋黄。

他自己省吃俭用,家里人想要拉拉馋也是费劲,饭桌上从年头到年尾见不到荤腥。

松花江出产鱼,门口来卖鱼的家里人如果想买,管保能把袖筒子拽长三寸半,全都跟他磕磕的了。

这年冬天,大儿子背着他在外面买了一捆冻鱼,趁着“陈老抠”出门的时候鸟悄的绕到他前面,扔在道上等着他捡。

“陈老抠”一见,乐得见牙不见眼,还以为捡到便宜了,兴高采烈的带回家:

“下晚做鱼吃!”

“真好,做鱼吃!”

等鱼出锅了,大家伙吃得心满意足,只有“陈老抠”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又过了几天,家人故技重施,“陈老抠”捡起来看了看,又恨恨的摔在地上:“上回捡到费了多少白脸高粱米饭?你看着吧,谁捡去谁倒霉!”

旧时东北初代地主很多都是这个样子,省吃俭用的目的就是执着、魔怔的买地。没事时候就叼着烟袋锅子在别人家地头转悠,三句话不离中心意思:

“你家这地卖不卖?价格好商量……”



01

旧时东北实际并无

“地主”

说法,只有

“粮户”



“地户”

。但本文为了方便叙述理解,还是用“地主”。

在清朝中期之前东北一直处于封禁状态,只有极少量留守关外的满人土著,而且还分边里与边外。其中,边里是满人地盘,边外是蒙古王公地盘,今天的吉林省中西部、辽宁省西北部以前都是属于边外。

从放开东北封禁以来,闯关东来的开始时基本都是在边外落脚。而且最早一批闯关东的还真不一定就是完全穷得过不成日子的,往往都是薄有一点资财,且具备眼光与野心的人。

他们从关里来到东北之后,凭借着精明强干,舍出去仅有资财却也足够收买蒙古王公的租子柜——边外的土地最早也是满人的,只不过为了笼络蒙古王公而赏赐出去。这些蒙古王公仍旧生活在草原,对于土地要么是放任不管,要么是委派租子柜粗放管理,根本不当回事儿。

在占有大量荒地之后,要么是卖给后来逃荒的人,是为“卖荒”;要么招募后来逃荒的人垦荒扛活,是为“组人”,在升科纳税时候也就晋升为剥削阶层,从濒临破产的普通人摇身一变成为大地主。



而后面闯关东来的其实也有机会成为地主,代价就是极尽勤恳苛俭,舍不得花半个铜板,吃碗素面条都要盘算三七二十九天,目的就是要多攒钱领荒买荒,再招后来逃荒者给自己扛活,添置车马牲畜。

所以,初代地主基本都是勤俭节约。

但也仅限于初代地主,在家业兴旺起来之后,等到二代地主大部分就没那么勤俭了,而是更加注重社会交际、处人应事。



二代地主基本会步入地方士绅行列,并争取获得地方政治上的影响力,在三代子弟当中择优送去奉天读书,甚至有到北京、上海,乃至留洋的,等毕业之后能进入衙门吃官饭。

或者是与官宦门庭结成亲家。



这才叫做“有钱有势”——不管吃官饭的子弟级别如何,在本乡本土却已经足够唬住平头百姓了,进而从第三代子弟开始直接武断乡曲、欺地压粮。

而且往往从三代地主开始烟灯、烟枪也置办起来,家底儿厚的大地主还行,家底儿薄的中小地主距离卖房子卖地也就不远了。

此外,千万不要把地主幻想得慈眉善目,因为他们可以在本乡本土为所欲为,所以更容易释放出人性之恶。虽然确实有一些地主与人为善,夏舍单、冬舍棉,修桥补路度荒年。但是不要忘记了,地主也是人。

每个阶层、群体都会有好人有坏人,就连庙里念经的和尚都会出现满肚子坏水的顽劣之辈,何况其他?

比如的哥,好的乐于助人,坏的净想歪歪道。只不过坏的哥最多也就绕道加价,坏地主就不一样了,抢男霸女、强占土地、私设刑堂都是常规操作,会导致自耕农家破人亡!

至于对待自家的长工短工,则是不至于太好,但也不至于太坏,主要取决于本地劳动力是否稀缺以及绺子猖獗程度。



PS:

有过农村干活经历的都知道,黑夜里铲地分不清“苗”与“草”。老地主苛待直接走人即可,那时长工并非签卖 身契的奴隶。此外,老地主对长工也不敢把事情做绝,因为害怕惹毛了勾结绺子砸窑。

长工干活成心使坏的话,有一百种办法,而且保证东家发现不了。

还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打头的。

旧时东北地主家干活必须得有“打头的”,其要么是自家人,要么是信得过的体己人,但必须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扛活的长、短工干活速度比照打头的,即打头的一天干多少,其他扛活的也干多少(《闯关东》朱传文就是打头的)。

02

旧时东北的大地主很多都是四世同堂,较少分家另过,这主要是方便抱团防匪。因为绺子横行,所以要修建高大坚固的围墙与炮台,雇佣炮手带枪护院。如果分家另过,则意味着要再单独修建围子,成本太高,而且会分散火力。

大地主的围子会有上百号人,包括本家人、管事的、账房、扛活的(长工)、马夫、猪倌、车老板子、炮手,等等。

有的开饭时候都要敲钟。

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大地主家会有一个“当家的”,主要是负责掌管账目分配,并不一定就得是老太爷或者是长子长房,反而是未出嫁的老姑娘比较常见,这样也是各股妥协结果,因为谁都不服谁,彼此也不信任。

此外,还要有一个外姓人当“管事的”,对内对外的大事小情都是管事的负责操办,只是不碰账目分配。

一般本家男子成婚之后即立一股,每年各股红利都是由当家的负责分配,主要是按照各股人口计算。所以旧时东北地主家庭男子成婚都非常早,甚至十一二岁就娶媳妇了。



而公账上还要积存钱粮,用于大家庭整体支出,包括雇佣炮手、购买枪弹、支付劳金、加固围子、操办红白事、添置车马、人情送礼、子弟读书,以及其他各种意外开销。

虽然有当家的居中掌握,但往往各股也会经常嘀嘀咕咕,特别是家中选送进入城里念书的子弟,花销都是公账支出,所以没子弟读书的各股会不高兴。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地主家庭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只在表面上维持和谐,暗地里互相挤兑拆台……

大地主家庭的主要收入有四个来源:

第一,土地收入,一部分土地租给佃户收租子,一部分土地自种,通过雇佣长短工扛活,打粮卖钱。

第二,经营收入,有的大地主还在集镇、城里经营烧锅、染坊、药房、布庄、当铺、书局等。各股都抢着干这个,一个是有油水捞,另一个是可以住在条件更好的城里,比乡下风吹日晒强百套。



第三,对外放债,即“钱下崽”。不但公帐上的钱会用于放贷,各股分红积累也会对外放贷,主要是由各股主妇掌握,一般是通过能说会道的管事或者是可靠的亲属把钱放出去,收取高额利息。每年青黄不接时候,也会借给佃户、乡民粮食,九出十三归。



第四,投机倒把,即低买高卖,并不仅限于粮油、布匹等,有时还玩高端金融,比如在民国五年(1916年)前后,东北有相当部分大地主都参与过“羌帖”(俄国发行的纸卢布)买卖,那叫一个疯狂。开始赚得盆满钵满,但很快就跌成白纸,亏得呼天抢地……

各股也有背地里在外县购买土地收租的,于是各股之间彼此侦察,一旦证据确凿就必然鸡飞狗跳。

03

大地主家里吃饭是奉行大锅饭,开大伙,本家人以及长工、炮手、管事、马夫等都统一吃大灶。

大灶花费是公账支出,伙食标准一致,东家吃啥外人也吃啥,少有区别对待的。

具体是由各房的儿媳妇、孙媳妇轮值负责大灶,十天半月换一次,但也只是确定饭菜标准、监督干活以及采买采办等,并不一定亲自上手干活,具体有伙房的小打。

伙食标准一般就是粗粮细粮混搭着吃,苞米面大饼子、杂合面馒头、二米饭。菜一般就是白菜炖豆腐、酸菜熬粉条、炒土豆丝、豆角孬倭瓜、蒸茄子、大葱蘸酱什么的,平常日子菜里没啥肉,但会放大油(荤油)。

冬天的伙食最寒酸,经常是荤汤熬酸菜搭配小米干饭,有时扛活的、炮手吃得飞快,等到地主家女人上桌时连酸菜汤都没剩下几口,只能干噎小米干饭……

逢年过节或者是庄稼活吃劲的时候会有肉吃,比较常见的是猪肉炖粉条子、小鸡炖蘑菇之类的。更有三寸长、半寸宽的肥肉条红焖软烂,和大葱一起卷到一斤的烙饼里,扛活的一口气能吃五个——有人可能不信,但事实上就是如此。

老太爷、老太太(包括姨太太)可以享用小灶,各股如果嘴馋,想要吃点差样的也可以单独开小灶,费用自理,所以经常会因为某某股开小灶占用柴米油盐酱醋,背地里叨叨七咕的……

也经常有老辈媳妇让小辈儿媳妇顶班轮值做饭,这样自己就落个轻松,见天嚼舌头、扯闲篇儿。

在穿衣服方面,公账按照人头采办材料发放给全家老小,每年三次,依次是单、夹、棉,由个人自行找裁缝成衣。



如果遇到本家有婚嫁喜事,除当事人打造金银首饰、置办服装之外,其他女性也可以获得头面衣服。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各股人头数量不一,多的占便宜,少的吃亏。于是少的就会眼红,想尽办法添丁加口,甚至有假装怀孕回娘家生产,然后抱回来一个外人家孩子的。

在住房方面,大地主家庭因为人口众多,所以至少是二进、三进,还有四进、五进的(一进就是一个四合院,“口”字型;二进就是前后两个四合院,“日”字型)。

有的是大草房,条件好的是砖瓦房,再奢侈的还雕梁画栋。



正房住本家人,两边厢房住炮手、长工等。

各屋南北大炕,如果住的人口多,顶棚会有布幔,晚上睡觉时可以拉上,形成相对私密空间(实际也私密不到哪里去)。

冬天各股烧炕用的柴禾是公出,所以有的抱着不烧白不烧的心理,咬着牙把火炕烧得库库热,晚上烙饼翻来覆去,早起目赤鼻干,甚至有把炕席烧着火的。

04

当时大地主家庭最大的支出就是对外往来,家里都会有一本专门账书,上面记有老亲少友、七大姑八大姨几辈人的生日、忌辰,送礼标准具体要看亲厚程度以及对方财势水平,有钱有势的亲属是一套磕,其他的又是一套磕。

亲属有一部分是对应到各股的,比如这股的娘家、那股的姨舅,于是人情往份的标准也会引起各股争论与妒恨。

此外,逢年过节都要给地方有权势的送礼,区所长、县知事的老太爷、老太太生日都得记清楚,到时候寿桃寿面必须是送上的。

一些小官吏也不能轻易落下,毕竟现官不如现管。当时点心铺都会发行“货票”,可以随时凭票兑换物品,所以给这些小官吏送去的往往都是“货票”,丰俭由人。

送礼基本都是管事负责,于是买卖铺号为了拉拢管事的,都会给回扣。特别是年底采购年货,都是大宗交易,不但要给管事的回扣,还要安排一些稀罕物,比如包着彩纸的西洋糖果、新出品的烫金字红蜡,或者是准备一沓崭新的奉小洋,以备过年时给亲朋故旧家的小嘎发岁钱。

这种回扣问题,管事的并不背着东家,东家也是心知肚明,但不会干预,因为换成谁当管事的都不可避免,而且轻易更换新管事的,可能胃口更大……



大部分管事的也确实有能力,换成东家自己出马采购未必质量更好、价格更低。

再就是管事的可能与某些绺子是熟脉子,这样自家围子就是属于“活窑”(与绺子有交情的围窑),能有很大方便。



05

大地主家庭成员在每年青纱帐起来之后,会尽量控制外出频率,以防止被绺子接秧子(绑肉漂),如果必须外出也会派炮手护送。

女性成员外出,年轻的骑毛驴,上岁数的坐马车。



男性成员除了年老体衰的之外基本都是骑马。

地主少爷平时骑一匹毛管发亮的纯色骏马,全套皮具铜活的鞍韂嚼环,腰间插一把系着红绫子的镜面匣子枪,真个鲜衣怒马,引得乡邻眼馋——参见今天富 二代开跑车。

现在总有人说“地主家的傻儿子”,实际并不傻,而是纨绔。旧时东北的地主少爷再怎么纨绔,大部分也都有一手好骑术,再就是会玩枪。

这些人从小就开始学着使用枪支,而枪支也给了他们骄纵的底气,在十里八村“天是王老大,咱是王老二”,大人也都可劲的惯着。

民国十五年(1926年),长春西郊有个10岁姓马的地主少爷,狂到没边。在家生气时打爹骂娘,就这还不够,最后实在无处泄愤,就扳开撸子枪的保险把自己打死了……

大地主家庭成员外出行迹都会保密,避免被绺子侦知,因为保不齐长工、炮手什么的就有绺子的内盘(内线)。

只要在围子里待着,绺子就血招没有,很难砸响硬窑。在省城念书的子弟甚至三四年都不回家一次,就赖在城里,防止被接秧子。一旦有家庭成员落到绺子手里,黄灿的金条、白亮的银元、大额的奉票,就往外掏吧,没头!

也正是因为要防备着绺子,才使得大地主家庭内部虽然有各股之间的矛盾,针尖对麦芒,但该抱团还是抱团的。

一旦遇到绺子砸窑,不用说哥兄弟,就是那平时彼此掐半拉眼珠子都看不上的妯娌,都可以放心的将后背交给彼此,互相扶持鼓励着,抱起老洋炮趴墙头上往外猛轰……
1条评分金币+16
wowoni 金币 +16 - 2024-10-0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20232
金币
1252031
道行
1965
原创
2247
奖券
2311
斑龄
30
道券
8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892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1-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10-01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时期东北地主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状况。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

  生活习性:

  - 文章通过“陈老抠”这个角色,展示了当时一些地主虽然家财万贯,但生活上极其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程度。

  社会背景:

  - 东北在当时并无“地主”这一说法,而是称之为“粮户”或“地户”。

  - 东北地区在清朝中期之前一直处于封禁状态,后来逐渐有内地人前往开荒,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结构。

  地主的起源:

  - 最初的地主往往是一些有眼光和野心的人,通过购买或开垦土地,再转卖给后来的逃荒者,逐渐积累财富。

  地主的家庭和生活:

  - 地主家庭通常是四世同堂,较少分家,这样做可以集中力量防盗防匪。

  - 地主家的生活有一定的规范和等级,包括吃饭、穿衣和住房等方面。

  地主的经济活动:

  - 地主的收入来源多样,包括土地租金、经营收入、放债和投机倒把等。

  - 地主家庭内部的经济分配和支出,往往会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纷争。

  社会关系和安全问题:

  - 地主家庭需要维护广泛的社会关系,包括与地方官员的交往和处理各种人情往来。

  - 地主家庭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匪患,因此需要建立坚固的围子和雇佣炮手护院。

  文化和教育:

  - 地主家庭的子弟有时会被送往城市甚至国外读书,以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对待雇工的态度:

  - 地主对待长工和短工的态度取决于劳动力的稀缺程度和当地的安全状况。

  地主的形象:

  - 文章提醒我们,地主也是普通人,有好有坏,不应一概而论。

  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东北地区地主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1条评分金币+5
wowoni 金币 +5 - 2024-10-0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