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45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让文化遗产绽放数字华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257
金币
625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07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3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3-31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3-05-12) —
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明珠般洒落在中国大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化遗产一直以来滋养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伴随数字化技术和文化遗产资源的融合探索推向深入,不断为人们创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文化新体验,受到人们青睐。

  敦煌研究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莫高窟数字化“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发展理念。经过30多年的数字化实践,今天的敦煌莫高窟创新成果多样,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不仅满足文物保护、考古、美术等专业研究需要,同时灵活回应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

  海量的高品质数字资源,让不可移动的石窟文物以多种形式走进千家万户。敦煌研究院在2016年上线“数字敦煌”资源库,借助互联网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相应的全景漫游节目的全球共享,访问用户遍布78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1950万余次。数字时代,展览形式也更加丰富灵活,“数字敦煌”系列展已在国内外举办29场,“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公益巡展”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56个大学和美术馆举办。

  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更好地平衡了文物保护与开放参观之间的关系。敦煌研究院经过长期总结与科学分析,建立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展示中心为游客提供《千年莫高》等沉浸式数字体验节目,确立了“总量控制、线上预约、数字展示、洞窟参观”的旅游开放新模式。在新模式下,日游客承载量从此前的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

  创造性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资源,还可以分众化地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敦煌研究院与科技公司合作,借助增强现实技术推出“飞天专线游”,让观众在实体洞窟和虚拟洞窟中穿梭游览,实现“窟内文物窟外看”;通过互联网音频分享平台制作《“画”中有话  敦煌石窟百讲》产品,感兴趣的游客可以一边游览一边收听壁画故事,丰富深度体验。

  面对数字内容再创作这一新理念和新兴文化传播形式,敦煌研究院2022年上线“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壁画元素进行识别与汇聚,19类专题6500份素材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一线上素材库的建立,不仅方便人们学习文化遗产知识,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创作和交流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上传并出售自己对素材的二次创作。在深受大家喜爱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中,人们也可以进行数字内容再创作,比如自行设计敦煌丝巾图案并定制、为“敦煌动画剧”配音等。这些互动性较强的数字探索进一步拉近了社会大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让历史文化遗产可亲、可近、可学。

  数字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面临巨大挑战。面对丰富的数字化自主知识产权资源,敦煌研究院逐步建立基于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确权+授权应用+保护维权”的知识产权授权转化体系,培育了文物数字资源与出版、公共教育、数字创意等多领域跨界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产生了“敦煌诗巾”“敦煌奇境展”以及《敦煌女儿》《丝路上的敦煌》《写给青少年的敦煌》等基于敦煌数字知识产权资源授权转化的优秀作品。同时,探索建立区块链确权、数字水印等多维度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体系。如何既通过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又做好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这是文博行业共同面对的挑战。

  立足时代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创新前沿技术与文化遗产资源的融合发展。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开拓新的可能,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