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25阅读
  • 0回复

[智能应用]2023会是AI音乐和人类正面交锋的一年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260
金币
6520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08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2-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3-07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3-05-12) —
在自己的演出上,法国知名DJ David Duetta相信,“音乐的未来在于AI”。

最近,他在Twitter上分享了自己在演出时候放歌的片段,随着几个声效,Eminem的声音响起,唱着“this is a future rave song……”,台下的观众都“为之疯狂”。据David Duetta介绍,这是他借助AI工具完成的歌曲。他先是在歌词生成网站上输入“以Eminem风格写一首关于Future Rave的歌”,然后再在虚拟人声的网站用Eminem的声线把歌词放进去播放。



AI音乐带来的效果诚然是令人惊喜的,但很快也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涉嫌侵权。可以说,涉嫌侵权的确是AI音乐在应用中最令人担心的问题。

自从ChatGPT爆火之后,人工智能似乎不再只是一种噱头或隐秘高端的技术,而是落地到让普通人也能触及的一种未来。 尤其是近两年来,音乐公司、流媒体平台加速对AI技术的布局,Music LM、Jukebox等高端破局者还在摩拳擦掌,普通AI作曲平台已经接到如奥迪等大牌的商业合作。

那么,2023年会是AI音乐和人类音乐正面交锋的一年吗?

AI音乐会引发 “Napster效应”吗?
AI逐渐发展,给音乐行业带来的首先确实恐惧。

诚然,AI音乐代表着扩大创作边界、提高创作效率的利器,但也威胁着一批音乐人的职业生涯。最担忧的莫过于唱片公司们,AI是基于已经存在的音乐而发展的,却不必给唱片公司付一分钱,创作出的音乐甚至还能抢走一部分人类创作者的饭碗,唱片公司自然是不会轻易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

今年1月,代表三大唱片公司利益的RIAA(美国唱片业协会)向美国政府提交了报告,游说美国政府重视AI音乐侵权的问题。从去年起,RIAA就列出了以RemoveVocals和Songmastr等软件,指责这些软件通过现有音乐生成新音乐,是一种对音乐人和唱片公司的侵权行为。

英国唱片业协会(BPI)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由于去年英国政府为了促进人工智能发展,想让AI训练可以无需创作者和权利人的许可,随意使用包括音乐在内的创意作品,被英国音乐行业包括唱片业协会(BPI)机构在内的数家音乐行业组织机构强烈反对,让政府终于决定重新审视这一提案。

从去年1月到9月,RIAA出现在15份政府游说报告中,申报的游说支出近540万美元,创下2018年以来游说支出新高,足见唱片公司们的重视程度。

近来,这种担忧还有增无减。今年2月,环球音乐称,AI歌曲生成可能会给音乐人造成持久而广泛的伤害,呼吁不要放松版权法来推动AI发展,并且可能对版权保护造成Napster级别的危机。



时针拨回到1999年,全球经济衰退正在一步步上演,旧有世界因为新技术的到来处于崩溃的边缘。在一片混乱中,因为CD业务的巨额利润,唱片行业正在享受前所未有的光明,而波士顿东北大学的宿舍里,一个早熟的程序员已经扼住了音乐行业的喉咙,并差点把它掐死。

这个名为Shawn Fanning的程序员推出了主打P2P模式的音乐共享平台Napster,让年轻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彼此的mp3文件。上线仅4个月后,Napster就吸引了超过15万用户,8个月后超过了2640万,有些人甚至怀疑超过了8000万。16个月后,它的创始人就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但Napster也成为了唱片公司们的噩梦。因为Napster,盗版音乐泛滥,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轻易获得音乐资源,磁带、CD和黑胶唱片的销量一落千丈,音乐行业的收入规模在之后20年都未能超过1999年的高峰,实体音乐收入更是大势已去,几乎每年都只能比去年更低。2019年,RIAA愤而起诉Napster,以Dr Dre为代表的艺人和EMI为代表的唱片公司都对其表示了强烈抗议。



最后,Napster在和唱片公司、艺人的多次诉讼后于2001年被关闭,并让在Napster背后提供贷款的贝斯塔曼在2006年到2007年分别向环球音乐、华纳音乐、EMI、美国国家音乐出版商协会(NMPA)支付了千万到上亿美元不等,后起之秀Spotify则通过与版权方达成协定后,也成为版权方的最强打工人。

如今的AI音乐,的确与Napster多有相似。

AI工具借助广大的现有内容进行训练,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生成相应的内容,它和当年的Napster一样,代表着更新的趋势、更开放和高效的知识利用技术,但与此同时,AI工具同样也被指责“窃取”了创作者的果实。

如果AI音乐真的广泛应用,确实很可能对音乐版权内容造成前所未有的重创。当然,新一代的AI破局者肯定既不想成为破局到破产的Napster,也不会想成为革了命但还是为别人卖命的Spotify,键就要看AI音乐公司们将如何与版权方们达成一致了。



但面对再一次的技术革新,唱片公司们已经从Napster中学到了宝贵的一课。

当年强硬拒绝流媒体的音乐公司们已经倒在了时代巨变的车轮之下,幸存的赢家都是懂得骑在车轮上让自己跑更快的老司机。这一次,音乐公司们虽然不无担忧,但已经争先恐后地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加入AI音乐的浪潮。

音乐公司拥抱AI音乐
以环球音乐为代表的唱片公司们,一边重金让RIAA游说政府,担忧AI音乐的侵权问题;一边也下场成为玩家,生怕落于人后。

如今,在众多音乐行业人士的助推下,AI生成工具已经涉猎作词、作曲、语音生成、编曲混音甚至发行等多个方面。

在最受关注的作曲方面,AI创作的音乐已经在游戏、商业广告、环境音乐等功能性音乐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



这对于想要减少版权成本的流媒体无异于是救命稻草。但在国外,或许是出于侵权隐忧,流媒体平台们并没有高调参与AI作曲工具的收购,Spotify在中东和北非的竞争对手Anghami也仅是声称自己很快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托管AI歌曲超过20万首的平台。

YouTube“一母同胞的兄弟”谷歌最近推出的音乐创作大杀器Music LM由于版权相关的担忧,仍被谷歌“封印”中。它被比作音乐版的ChatGPT,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创作歌曲。不过,外媒Vice给出的评价是,“在复制游戏音乐方面做得不错,但目前为止,它似乎无法写出能让你喜欢的艺人破产的歌”。OpenAI旗下的Jukebox、MuseNet也是类似的情况。



在国内,这一赛道的入局者更多。字节跳动收购了AI作曲公司Jukedeck;“唱鸭”基于华为独创的AI Singer模型,让用户只需输入歌词就能完成创作;网易还推出了网易天音,并上线“网易天音”拜年小程序,让用户输入歌词即可生成拜年歌,并用AI歌手进行演唱;快手也自主研究了AI音乐创作模型和AI歌手,并推出“小森唱”,通过AI为用户打造专属歌曲 。

有趣的是,唱片公司们对此也很积极。

AI音乐公司Endel主打提供专注、放松、睡眠场景的音乐,已经得到了华纳音乐、AVEX、索尼、Concord音乐、Royalty Exchange等音乐公司的投资,目前合作对象包括梅赛德斯·奔驰研究部、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澳洲消费电子公司Nura;还有华纳音乐协助发行专辑,联合索尼研究耳机,与音乐家Grimes联合创造的名为“AI Lullaby”的睡眠音乐,更是成为了当时的头条。



2022年,华纳音乐还投资了AI音乐公司Lifescore,后者的应用场景包括直播、汽车、睡眠、健身、游戏还有元宇宙,合作对象不乏奥迪这样的大品牌。

或许正是版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让AI作曲软件有侵权风险,让音乐公司更倾向于让AI推荐音乐创作类工具的发展。

比如索尼CSL(电脑科学研究室)在2020年推出的AI辅助音乐创作应用Flow Machines,在2022年还推出了名为“SampleMatch”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从档案中检索出与特定曲目匹配的乐器采样,帮助创作。



环球音乐、迪士尼、微软等还投资了AI驱动的音乐创作平台Soundful。或许是由于得到各位“版权狂魔”的支持,Soundful在内测阶段就已经搞定了所有版权授权问题,让用户可以放心对音乐进行视频、广告、社交媒体等平台的使用。

华纳音乐则参与了AI编曲软件Landr的种子轮投资,后者可以提供远程团队合作、自动化的母带处理,还能分发到超过150个流媒体平台,帮音乐人完成创作的“最后一公里”。Spotify的Basic Pitch,则可以帮助音乐人高效完成音乐转录。

而最近谷歌推出的新软件SingSong,让用户只需要哼唱,就能生成对应的伴奏,简直让音痴也能完成歌手梦。



在国内,网易云音乐对AI音乐创作辅助平台AIVA进行了战略投资,后者的音乐灵感来自于“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名家同时也是公版音乐,合作对象包括NVIDIA、TED、卢森堡文化部等等。字节跳动旗下的音乐创作工具海绵乐队也引入了AI技术,类似于音乐制作的“剪映”,可以为创作者完成简单高效的各类创作和优化。

除此之外,AI语音生成也成为音乐公司重要的发力方向,这不仅是为了提高音乐创作效率,也是为了打造虚拟偶像,迎接元宇宙。

韩国偶像娱乐巨头HYBE就在2022年收购AI语音公司Supertone,被推测可用于偶像们的数字分身,为粉丝提供更多定制化的内容。同年,Spotify收购了人工智能语音平台Sonantic。今年,其语音生成技术结合OpenAI以及平台的人类编辑,推出了AI DJ,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歌曲服务,能根据用户的反馈即时调整推荐内容,目前只面向美国和加拿大的付费用户。



在国内,科大讯飞基于自己的AI技术推出“讯飞语音”厂牌,涉及唱歌合成、唱歌变声和唱歌评测等技术。腾讯AI Lab推出数字人“艾灵”,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关键字自动生成歌词并演唱。

酷狗语音阿波罗声音实验室则研发了声音合成黑科技“凌音引擎”,能够高度还原和复刻歌手的声音特点,不仅可以To B,让歌手不再破音,也为粉丝提供个性化的偶像陪伴,更可以To C,成为普通人在声音上的“美图秀秀”。



除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之外,AI另外一个大的使用方向是数据分析。

流媒体时代,A&R的部分工作被数据取代,音乐公司都想从喷泉一般涌出的数据中先人一步找到下一个Billie Eilish或是BTS。

华纳音乐就在2018年收购了AI驱动的A&R平台Sodatone,后者通过机器学习挖掘每天上传到Spotify等平台上的歌曲,并分析社交媒体和巡演数据,来寻找潜力新人。2020年,通过Sodatone锁定并签约的艺人和词曲作者比2019年多了整整一倍,足见华纳音乐对Sodatone的青眼有加。

华纳音乐投资的另一家AI驱动的A&R平台Instrumental还有腾讯的入股,并且三大唱片和Live Nation都是其合作伙伴。SoundCloud也收购了Musiio,用于检测平台上歌曲的情况和A&R,期望早一步与明日之星建立关系并留住他们。



除了找艺人,音乐公司们还在用AI找听众。

此处指的不是流媒体推荐算法,或是流媒体平台通过AI对音乐进行标签或者审查,这些已经相当普及。即便是Apple 收购AI Music,让音乐推荐可以根据心跳等数据推测场景变化进而更加精确,又或者是Spotify新推出的AI DJ功能,让用户的反馈即时改变推荐内容,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已。



更值得关注的是,唱片公司近两年开始通过AI改变艺人吸粉和固粉的方式。 环球旗下厂牌Ingrooves Music Group近两年已经在AI营销方面获得了三项专利,致力于通过AI来将营销活动自动化、识别高价值受众、预测高价值社交媒体受众行为。

总而言之,从歌曲创作、A&R、文案、营销、曲库管理等音乐行业的方方面面,AI都可能淘汰一部分就业岗位,又或者说,AI都能成为有力的助手,帮助人们从繁复的工作中获得一丝解脱。

结语
通过回顾音乐公司们在AI上的布局,可以看出,AI的作用已经渗透到音乐行业的方方面面。

至于在最具有革命性的AI音乐创作方面,由于版权问题尚未得到妥善的解决,AI音乐创作更像是尚未允许打开的潘多拉魔盒,虽然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但打开后的结果却可以是致命的。

唱片公司们绝不会轻易允许它成为第二个Napster,再次革了音乐行业的命。然而,一边说着反对、一边又大力投入其中的音乐公司们早已明白,面对大势的改变时,拒绝绝对不是正确的姿态,顺势而行,想办法为我所用才是赢家的法则。在AI创作所代表的巨大利益面前,接受它似乎也只不过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

所以,别再问AI音乐来了没有,因为它已经来了。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