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03阅读
  • 0回复

[攻略]中国最潮网红街区,还得是它  [4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1941
金币
65408
道行
36950
原创
108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0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9-24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2-09-27) —

有人说,这里是广州最时髦的宇宙中心,是最多潮人聚集的地方:
“不要轻易去东山口,小心会潮到风湿骨痛。”
南方气候的潮,历史的潮,文艺的潮,时尚的潮,都在这条街的晚风里了。
有人将这里比作“广州版的鼓浪屿”,有人将这里定义为广州的网红街区。
毕竟将这里当作拍照背景板,你会发现出片率高,颜值也高。
它是东山口,老广州人更爱叫它“东山”。

东山口,广州最洋气的宇宙中心。
在广州,民间总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
“西关小姐,东山少爷。”
如果说,“西关”承包了外界对老广州的印象:市井、平民、务实的气质。
那么,“东山”似乎就是打破广州固有认知的窗口:
贵气、复古、中西合璧,集历史韵味与烟火气于一身。

东山口庭院之间种满了绿植,勒杜鹃在墙边盛开。

东山的各式洋房,它的复古典雅广州独一份。
如果将广州比喻一枚硬币,东山和西关正好是硬币的两面——
西关代表的是广州传统社会,受商业文明浸染下的市井百态;
要想洞见广州现代化的起点,以及精英文化引领的生活美学,
来东山,它绝对是不可缺失的地标。
究竟什么是东山?
直到你走一趟才知道:东山,绝非仅仅的网红街区
东山的洋房美学,看呆了
东山在哪?当你置身于一条街道,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风貌:
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两旁,分布着以红砖清水墙、柱式门廊、民国水刷石、
绿色琉璃瓦顶等结合了西洋式风格的花园小洋楼建筑群,“东山味”有了。
东山的洋房美学,绝对是广州一大被低估的生活美学。
你几乎很难在广州找到第二处,像东山口那样有如此多处老洋房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老洋房总共达1000多处,保存完好的约有493栋
这里也是广州现存最大的中西合璧式洋楼建筑群

东山小洋房和现代摩天大楼,现代与历史融合在此。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五大侨园——逵园、春园、隅园、简园、明园
所谓的“西曲中词”,岭南本土建筑如何跟西方建筑风格交织在一起?这五大侨园早已将这一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名声最响的数春园。这里曾是20世纪初由美国华侨所建,
三座同样的红墙小洋楼并排矗立,如今成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春园,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这里几乎沉淀了半部广州近代史的厚度——
它曾是中共三大期间,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 东等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春园前面是新河浦路,再往前便是绿树掩映下的新河浦河涌。
老一辈的居民回忆,这里从前小河还可以通行机动船,河边有个茨菇塘。
从这里远眺珠江,周围池塘、蕉林环绕,原本是一片田园风光。
走出春园,往东侧的恤孤院路向前走。
对面坐落于恤孤院路9号的逵园,是由美国华侨马灼文于1922年所建。
二楼阳台女儿墙山花上依旧镌刻着“1922”的斑驳字样。

逵园如今变身艺术馆。
逵园对面是中共三大会址上修成的历史展览馆,
据说逵园的“1922”字样还曾被用来作为辨认中共三大会址的坐标。
历经近百年,如今逵园摇身一变成了一家艺术馆。
这家艺术馆的创始人Kelvin多年前英国留学回来,和朋友租下了逵园,
创办了一家以艺术为主题的复合美学空间。
民国时期的花砖地板与现代画作展览相得益彰。

逵园的花砖和木质楼梯细节与展馆设计结合得刚刚好。
逛逛展,慢悠悠喝杯咖啡,它将历史和艺术美学结合得恰到好处。
Kelvin说,除了街区本身的底蕴和特点之外,
这个街区更具有一种自然的生长力,
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由生长的、和生活紧密关联的气息
走出逵园,旁边的简园,飘出的拱形阳台和敞廊构成了它的特色。

简园让这条小巷都添了洋气的色彩。
立面颜色对比鲜艳,粗糙且凹凸不平的墙面,加上明亮又鲜艳的米黄色,
让它呈现出接近20世纪初在美国西南海岸盛行的西班牙式的建筑风格
据说这里曾是由创办南洋烟草公司的佛山简氏兄弟所建,
后来还曾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的公馆。如今成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的办公地。

简园亭子一角。
隔着一条培正路,沿着竹林曲径的小巷走进去,便到了明园。
这里有两幢风格相同的三层红砖楼房,中间入口为罗马柱式的门廊。
如今这里一栋被改造成工作室咖啡馆,另一栋被打造成庭院深深的民宿。

明园庭院一角清新治愈。
寺贝通津路42号,是隅园的坐标。
它由造船专家伍景英亲自设计的,
最大的特色在于英伦建筑风格与岭南传统特色的融合。

隅园一角,门的花纹设计很有意思。
如今园中残垣断壁,依稀能见往日繁华,却带着些凋零的美感。
烟墩路3号的庆园,尘封了80多年历史,因为一家古着店又焕然新生。
民国小洋楼的古旧,刚好跟vintage强调的复古美学契合。

复古优雅的庆园变身古着店,去的当天没碰上开门。
这种刚刚好的灵魂契合,正如店内介绍说的:
“我们迷恋她年轻的那个年代,我们却又不甘心让她遗落在那个年代。”
在东山口的街道,漫无目的的闲逛才是正经事。
你总会在隐秘的古树中又挖到一处老洋楼,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特色。


东山口小院之间勒杜鹃盛开,小巷静谧而美好。
大湾区哥哥们录制的综艺取景地“觉园1984”,
它的前身就是名为“禄园”的百年建筑,
推开厚重铁门,内部的地板花砖、旧家具、木质楼梯、花式门窗都保留了原有的模样。
这里不时还会有像“麻花墟”这样的复古市集吸引了年轻人参与。

庙前西街一处老建筑经活化,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
在这样的老洋房建筑群里徜徉,
巷中有巷,柳暗花明,
总有一种穿越的时光感频频而来。
每一处树荫、每一条拐弯小巷、每一栋洋楼砖墙、每一寸肌理,
都充满着历史记忆的絮语。

东山口一洋房被改造成咖啡店和艺术空间。

古着店室内一角,极具风格。东山洋房的创意蜕变,复古与现代的交织。
但东山洋房美学又不封尘于历史旧貌,
艺术空间、咖啡馆、复古集市、创意展览等现代形态的融入,
又让这一栋栋老洋房多了奇妙的现代感。
这里也成了广州历史建筑活化率最高的一个街区
东山,听着就很“贵气”
谈起东山,人们会拿它与西关相提并论。
西关和东山构成了广州发展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两极。
在广州市井坊间,西关被看成是巨商大户的大本营,
而东山则是官宦人家的聚居地。
如果说西关代表本土传统的文化符号,
东山则是象征了官宦、华侨子弟那种自由与优雅的贵气

西关代表本土传统的文化符号,发迹也远早于东山。图为恩宁路。
其实相比起西关,在民国初年以前,东山还是人烟稀少、一片荒芜之地。
据《广州市东山区志》记载,
“东山”之名来源有两个说法:
民国时期便有“城东三里曰东山”的说法,即东山位于就广州城东门外;
另一种比较多人认可,它因落成于明朝时期的佛教寺庙东山寺而得名——
据《广州城坊志》“东山大街”载:“东山寺,在城东,明太监韦眷建。
成化间,赐额‘永泰’。”
如今东山寺早已不存在,但留下了“寺贝通津”这个路名。
“寺贝”即寺庙背后,“津”则指码头。
这条街道,也就是民国时期东山寺背后通往河边码头的那条路。
只是后来随着广州城的发展,
广九铁路通车选址东山,东山公园站的端口人流量变多了,
一些政府机构开始陆续出现在东山,
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归国华侨和本地富商来聚居。
因此,这里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以及鳞次栉比的东山老洋房建筑。

最初的东山居民是华侨,所以洋楼连成一片。
《广州概览》中记载1941年的广州:
“东山本为郊外一村落,以广九铁路经此入世,
欧美侨民,有的在铁路附近卜居者。
民国以来,建筑西式房舍者日众,遂成富丽之区。”
“东山口”一词也是随着广九铁路的出现才有的,
从此这条通往东山的路上,多了个闸口的名字。

东山口这个闸口是广九铁路开通之后有的。

有多少人对“下一站,东山口”的粤语播报有印象?
地铁一出站,就可以看到一栋九层的东山百货大楼
它也成了东山口的地标性建筑。
老街坊们都习惯称它为“东百”

“东百”是一代老东山的集体情怀。
教会是东山最早的开拓者。其中最早到东山开发的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
他们先后在这里兴建了礼堂、学校、恤孤院、安老院、慕光盲人学校等。
原本临近东山寺的寺贝通津,后来被西方教会看重,
让这条小巷有了一种与生俱来、一脉相承的优雅、散淡的气质。
清静的小巷边上建成了基督教东山堂。

这家是广州一家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堂。
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显著,
北端有个钟塔,听说钟声可以远至烈士陵园。
寺贝通津路还藏着一所百年名校,
它是由美南浸信会创建的培道女子学堂,
也是现今广州市第七中学的前身。

广州七中的校训——“爱诚真毅”。

广州市第七中学学生掠影。
它和培正书院都是当时的教会学校,
当时定居的华侨子女不出东山一步,就可以从幼儿园读到中学。
如今的东山成了广州市的“教育强区”
也多得百年教育氛围的培养。

培正小学中学都在这里。

培正中学的小巷经常能见学生和家长的身影。
华侨是东山早期最主要的居住群体,
尤其是一战过后,华侨归国探亲,
又在这里掀起了华侨房地产开发的第二波高潮,
同时还带动了洋房建筑美学和休闲产业的兴盛。
东山洋房的建筑美学走向顶峰。
这里几乎每一幢洋楼的斑驳砖墙,树荫绿瓦,
似乎都能掀开尘封已久的名门望族和政要的传奇故事。

东山口洋房别具特色的窗户。

洋楼的建筑美学也因华侨的涌入而达到了顶峰。
东山成了广州的“弄潮儿”。
洋房里住着那些穿着衬衫、西裤、皮鞋,喝着咖啡,
不爱上茶楼,吃着麦片面包的“东山少爷”“东山小姐”。

东山口一住宅内,居民在吃早餐。
这些华侨子弟引领了当时的精致生活与腔调,
“有权住东山,有钱住西关”的民间说法传开,东山的“贵气”由此而来。
如今我们说起东山,已不再是广州旧城大东门外东关以东的一片郊野。
它的范围囊括今天的署前路、庙前街、龟岗路、恤孤院路、
培正路、烟墩路、寺贝通津和农林上路等地段。
最中心的位置就是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
新河浦街区目前保存下来的洋房占广州市侨房的四分之一,
这里也是广州市侨房最集中的区域。

新河浦路附近,一个小巷子写着“山河东街”的繁体字,充满年代感。
宗教与华侨的先驱力量,
让东山在20世纪初就成了名流荟萃之地。
“东山”这两个字,早就代表了广州兼容和开放的那一面。
为什么广州人离不开东山?
东山对于广州意味着什么?
或许自2005年开始,广州人的心中都给东山留了专属的位置。
2005年5月,长达45年之久的东山区合并为越秀区,
从前的“东山区”成了历史的烙印,
也就此成了老广心中最忘不了的情怀代名词。

东山成了老广心中的情怀代名词。
“440102”开头的身份证也成了绝版。
现在的东山口,对于外人来说更像“网红打卡出片地”。
都说这里是广州最多潮人、网红聚集的社区,
也是广州文艺青年最爱聚集的文艺商圈。
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晃荡,
随处就能发现隐藏在洋楼间的网红咖啡店、私房菜、买手店、杂货店……

东山洋楼街巷随处可见的咖啡店。

藏在角落的古着店,是酷女孩酷男孩的天堂。
东山似乎自带历久弥新的“潮流”基因,
原本精英阶层引领的精致生活风尚依旧留存,
时过境迁,又悄然变身新晋的时尚领地。
但东山又不仅仅止步于此。
倘若你到署前路、庙前街、龟岗马路逛荡,
或许你对于东山的印象会再次刷新。

各式食肆林立,大隐隐于市。
这里有别于文艺街区的优雅复古,多了街区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东山的日常烟火气就藏在老街的老字号当中,
比如仁信双皮奶、澳泰美食、阿贞粥粉面、实惠里小笼包……

龟岗大马路的美食店林立。

东山的烟火气,就隐藏在这些美食店里。
东山口肉菜市场经过改造,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它以广州骑楼建筑为灵感,
花纹地砖、像万花筒般的七彩顶棚、木质招牌……
种种元素似乎在告诉你:
其实寻常生活跟艺术空间,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格格不入。

东山肉菜市场无障碍通道,彰显人文关怀。

谁说菜市场就不能有美学?
不管是自带贵气的东山还是市井传统代表西关,
其实吃喝依旧是老广对于生活最显著的感恩和享受。
梁凤莲的小说里曾把广州人对吃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东山大少》里的商界大佬叶其昌聊起老字号招牌名菜了然于心;
留学英美的科技精英伍子鉴喜欢大排档吃海鲜的无拘无束;
叶财主深知广式茶点的制作,就连冲涤的茶水都颇有讲究
“精品绿茶一般不用过滤,
而乌龙、红茶、普洱等暖胃的茶汁则大多要过滤。”

东山的老广对美食的追求也很高。

东山口的美食实在多样。
很多人都说逛东山街区的感觉就像逛到了上海,
参天树下庭院深深,小巷空间像网兜一般串联,总能找到小而美的秘密据点。
但东山还是有别于洋气高贵的网红街区,
它的历史底蕴,是与社区当中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始终交织共生的。

龟岗菜市场附近的宠物小店。

东山与生俱来的贵气和烟火气并存。
那些放学回家的学生、出门买菜的街坊阿姨、
招呼你进来吃粉面的肥姨牛杂、在艺术空间忙活的设计师、
在洋楼里煮着咖啡的咖啡师、
在街道边穿着时尚凹着造型街拍的潮人……

街头卖首饰的商家打扮亮眼。

文艺气息满满的移动卖花车。

街巷演奏的街头艺人,东山里形形色色的人,才构成了东山最自由生长的气息。
这些本地居民与进驻的年轻力量、外地旅客,共同构成了新旧交融的东山街区,
让这条街区有历史沉淀的肌理,也有自由生长的节律。
不拘泥于历史建筑的过往,焕然而成的这些生动的人文表情和气息
才是东山的精神内核。

在街头买一束花,喝杯咖啡,来东山口不 一定要消费很多,但也可以很开心。
东山于广州的意义也在于这里。
它代表着广州包容且轻盈的那一面——
城市的历史不必封尘,大可以与我们真实可触碰的日常生活共生;
它又在重新定义广州的生活美学——




谁说市井的人间烟火,就不能是一种贵气的生活姿态?

东山是广州包容且轻盈那一面的缩影。/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东山,还可以再起吗?羊城网
都市“隐士”寺贝通津 南方日报
东山口——历史记忆与日常烟火的交集 广东旅游
广州东山洋楼考 彭长歆
老城新韵,古建流芳——如何续写广州东山百年华侨情 袁瑾
西关与东山,广州的两极 叶曙明
注:本文讨论的东山口,为东山口地铁站附近区域,包括但不限于旧“东山区”。

1条评分金币+36
527801728 金币 +36 - 2022-09-2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