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3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191
金币
5461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0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2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锁定操作(2024-02-28)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正在加速迈向数字社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作出部署安排,提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描绘了未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的图景。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手机支付、网上挂号、APP打车、在线学习、网络订餐、协同办公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新科技革命成果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就业形态,推动我国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顺应这一趋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数字社会建设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要求。随着大数据在网络空间不断生成、存储、流转和分享,各类资源要素都被整合进入特定的平台和场域,大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不仅绿色环保,而且具有巨大创新功能,有助于加强线上线下联络沟通,推动人、物等跨越地域、空间、边界有效连接,实现万物互联,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资源的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同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网络活动,实现全时共在,使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盼望就业更加灵活充分、住房更加宽敞舒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服务更加方便贴心、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就医看病更加便捷有质量、养老服务更加可及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有序。数字社会建设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居民借助数字技术,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生活用品、获得居家服务,在线学习、视频授课保证大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不停教”,预约挂号、在线诊疗为患者日常就医看病提供了少接触、无接触的途径,等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数字化生活发展的广阔前景,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战略部署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互联网+”建设,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稳步推进智慧医养、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文体、智慧安防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总结经验、瞄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有助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要围绕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在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方面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配套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加强智慧法院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网络空间探索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相匹配的孪生城市,并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推进城市治理智能化。同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目前,光纤网络、4G移动通信网络已经覆盖99.9%以上的行政村,农业信息化应用场景日趋丰富,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等诸多领域,电子商务在农村不断发展,农村数字化治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存在差异,部分行政村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信号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要在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构筑数字化生活新场景。运用数字技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数字化新场景。一是推进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二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完善城乡网格化治理,积极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新模式。三是建设智能小区,发展数字家庭,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在交通调控管理、环境保护、市容整治、食品安全、治安维稳等诸多方面,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数字社会建设重点任务,需要精心设计、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科学谋划数字社会建设行动方案。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数字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利用数字技术造福人民群众。要从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出发考虑问题,做好调查研究,找准数字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利用数字技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可及性、便利性、普惠性、时效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数字化应用不断普及,各种APP、小程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好帮手,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服务模式逐渐替代传统服务模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要充分考虑和照顾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年群体、残障人士等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和特点,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广大群众共享数字化新生活。

  坚持统筹协调。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既要做好需求调研,兼顾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做好现状调研,摸清家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防止形成数据烟囱、信息孤岛。这需要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破区域壁垒,推进数据应用一体化,避免各搞一套、自成体系。加大对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

  坚持共建共享。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挖掘调动多方面资源投入。政府可以发挥土地、税收、金融等政策优势,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进行组织协调、激活闲置资源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向数字社会建设投放资源,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发展监管,维护数字社会运行秩序,促进最新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数字社会升级改造,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质量。

  坚持安全可靠。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既要确保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也要维护网络文化健康、做好个人权益保护、加强社会信用维护、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特别是随着各类生物识别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刷脸”“按指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潜在安全风险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数字社会建设的标准体系和法治体系,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普法力度,严格执法和司法,为数字社会安全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夯实基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量数字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性管理人才。提升全民数字应用素养,加大数字化应用的教育普及力度,提高人们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更好适应职业结构变迁和生活方式变化新要求。

  坚持改革创新。数字社会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工程问题,还是体制问题、观念问题,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变革,也涉及社会组织方式和利益格局调整。这就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调整和优化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创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放活与管好的关系,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建设中实现治理,在善治中提升服务质量;破除利益藩篱,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建设,又防止形成垄断和利益失衡,赋能各类社会组织,平衡不同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既加强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又鼓励和支持地方大胆实践探索,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效结合起来。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