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29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移动社交中的原子人与社会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952
金币
783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4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2-08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1-03-20) —
         200多年前,哲学家黑格尔在讨论现代社会中的人伦关系时曾说过一句颇为神秘的话:我即我们,我们即我。今天,当我们反观微信十年来所构筑的移动社交体系的时候,这句谜一般的警句所蕴含的意思突然展现了出来:现代社会让我们普遍进入到“自我”独立的时代,而这种独立却要全面依赖于他人承认。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体系的全面开启,正是帮助我们完成向这个现代“人”转变的助推器。

  现代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原子个人构成的社会整体。18世纪思想家曼德维尔曾借用蜜蜂的寓言来描述这一社会。其中,单个蜜蜂追求私人利益的行为却促成了整个蜂巢的繁荣。在某种意义上说,原子个人成为现代社会得以形成的基本要素。什么是原子个人呢?它所指的是人们从血缘支配的家庭伦理与熟人社会走出来,获得了自身独立的人格规定。城市化的不断扩张,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都是加速这一原子个人形成的物质基础。渐渐地,我们发现与同事、朋友的交流会多于与家人的交流;相比于居住在一起多年的邻居,我们似乎更熟悉公司楼下小卖部的老板。

  现代人的这一原子化的倾向,一方面成就了现代人独立的人格;另一方面,却又带来特属于现代人的孤独与焦虑:一种人群中的孤独和不知欲求为何的焦虑。于是,个人原子化的现代社会呈现出两种极端的诉求,一方面是个人对于自我权利、领域之界限的伸张;另一方面这种自我权利的伸张却同时更需要他人的承认,即需要一种由原子化个人共同构成的社会交往。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移动社交体系的广泛渗透,迎合了现代社会中原子化个人社交的要求。移动社交方式,一方面保持了原子化个人的独立空间,同时又让他在不必失去其独立性空间的基础上同时获得社交的满足,凭借于此,移动社交满足了原子化个人社交方式的全部诉求。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所构筑的社交网让我们每个人瞬间摆脱了“人群中的孤独”,转而开始享受一种“独处中的交流”。

  微信社交常被视为虚拟社交的一种。但显然,这里的虚拟并非意味着非真实,它包含更为复杂的内涵:其一,移动社交的虚拟性在于社交时空的虚拟。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须依照传统社交方式那样,在特定的时空中面对面交流,仅借助于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就可进行时空对接。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字、声音与视频的虚拟化已达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于是在移动社交过程中,我们(We)虽然的确已经打破时空界限进行自由的、随时随地的交谈(Chat),但我们却无法确认在微信(Wechat)的另一端与我们交流的那个人究竟是谁,他是否真的是我们试图沟通、倾诉的那个人。

  其二,更多的时候,移动社交中的虚拟性是参与社交的主体有意为之的。借助于朋友圈的发布,微信以图片、文字与视频的方式为每一个人勾勒了一个真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人像。我们每个介入到微信社交平台上的人,顿然都获得了两重生活:现实的生活与朋友圈里晒出的生活。两者包含着一定的重合,但两者却绝对无法一一对应,又真伪难辨。点赞、评论所构筑的那个社交世界成为活在现实中的原子化的个人获得社会承认的一种方式。于是,朋友圈中的那个虚拟的“我们”是现实中独处的我们更希望自己在社会中被看到模样:

  如果我想让别人称赞我的积极努力,那么加班、写作、工作报告就成为朋友圈中呈现的主调,如果我想别人看到我的闲淡自适,那么阳光中的下午茶、湖畔的小憩就成了朋友圈晒图的底色。移动社交为原子化个人所提供的不仅是与他人隔空交流的虚拟时空,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为原子化个人描画虚拟自我的画布。而这个活在朋友圈中的虚拟自我或许比现实中的那个自我更真,也可能更假。但不管怎样,原子个人却在这两种存在中获得了一种社会化生存的方式,其中,我就是我们,而我们也是我。
1条评分金币+10
兵马大元帅 金币 +10 验证通过,感谢支持 2021-02-0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