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4-11-25
- 在线时间25617小时
-
- 发帖6982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1117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79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69823
- 金币
- -1117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79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56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0-04-25)
—
一场疫情,让我们经历了各种意义上的“见证历史”。今年2月底的柏林电影节上,同样有一部号称“留名影史”的特殊电影,让影迷大呼见证了历史。有人说它是一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电影神作,有人说它是极端变态的社会实验;有人不吝五星好评,顶礼膜拜;也有人送上一星差评,口诛笔伐……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部年度最大 尺度、最疯狂、最具争议性的电影——《列夫·朗道:娜塔莎》。从海报可以看出,英文片名“娜塔莎”之前,还有三个字母“DAU”,这是因为本片只是列夫·朗道DAU系列中的一部。而这个“DAU”,就取自前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Lev Landau)名字的后三位字母。列夫·朗道是近代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196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列夫·朗道 在他50岁生日那天,苏联科学界把他的十大贡献刻在石板上作为寿礼,像崇拜先知一样,称其为“朗道十诫”。至今,朗道仍被公认为“全世界最后一位全能的物理学家”。于是,2006年,俄罗斯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本打算拍一部列夫·朗道的传记艺术片,纪念这位物理学家。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项目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2007年,在得到一位富豪的资助后,DAU的制作从一部电影扩充成为集电影、表演、建筑、科学、社会、信仰、艺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庞大综合项目。剧组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市1:1复刻了一座50年代的苏联城镇,邀请400多位真实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和许多素人进驻这里。他们摒弃外在现实,将自己完全植入设定的历史背景中,在这里工作、生活,甚至相爱、生育,扮演着普通苏联居民和电影演员的双重角色。在机构当中,从服饰、道具到食物、货币、词汇等全部参照50年代苏联的物品和习惯进行复原,机构还印发专门的报纸,以对DAU的内部时间和历史事件进行提示。可以说,这些参与者就像是穿越到旧时代的苏联,跟我们所处的外部构成一个奇妙的平行世界,因此DAU也被称为“真实版《楚门的世界》”。由于没有剧本,每个演员都是按照导演给的人设在这里自由生活,所以在项目进行的4年时间里,大多数时候并没有拍摄工作。导演和摄制组只是间歇性、有意识地捕捉一些特定的生活片段,最后得到700小时的35mm胶片视频,剪辑成了14部系列片和1部独立母片。整体故事发生在1938年到1968年(即列夫·朗道逝世那年)之间,串联起列夫·朗道的后半生。今年在柏林电影节展映并引起轰动的《娜塔莎》和《退变》,是系列的前两部,4月16日在DAU官网上线播出。今天,我们就借着《娜塔莎》来管中窥豹,看看大家围绕“列夫·朗道DAU”所争论的到底是什么?关注DAU的朋友们,应该已经对《娜塔莎》的故事有所了解。本片的剧情非常简单,甚至还未涉及到主人公列夫·朗道,大部分时间都在描述女主角娜塔莎和同事奥莉雅的日常生活。娜塔莎是一个40多岁的女人,阅历丰富,精明能干;奥莉雅是个20来岁的姑娘,性格欢脱,天真烂漫。白天,她们在苏联研究院的食堂做服务员,客人多是科研人员、军人和家属,跟她们都很熟络。晚上下班后,她们会小酌几杯,聊聊男人、情感等常见的女性话题。她们偶尔也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吵,但很快又会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和好如初。而核心事件的起因,是最近来了一位法国科学家吕克,跟研究院合作完成一项科研实验。由于吕克是学界泰斗级人物,当地科研人员对他非常崇拜,工作之余,他们请娜塔莎和奥莉雅作陪,在食堂里宴请吕克。酒席上,吕克和娜塔莎相谈甚欢,当晚就天雷勾动地火,发生了一夜情。在此之后,剧情急转直下。没过多久,娜塔莎就被苏联国家安全局特工带走,进行严酷的审讯。原来,娜塔莎和吕克的一夜情,被认为是间谍行为,审讯者给她扣上了通敌叛国和反 革命的罪名。正是这场长达40分钟的审讯戏,成为了影评界和观众争议的焦点。这段戏情节极度残酷,风格写实,包括强制娜塔莎脱光衣服、扇耳光殴打,用啤酒瓶口插入等暴力虐待情节,都会让人产生生理不适。如果单从电影文本来看,这部《娜塔莎》至少表达了两层主题。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用娜塔莎被控莫须有罪名的遭遇,来批判前苏联集权统治的腐败弊端。同样是在体系内工作,科研人员光明正大地“跪舔”国外科学家就没事儿,女服务员和科学家两厢情愿的一夜情,却被控上叛国这样的大罪。这前后情节的反差,暗含了十足的讽刺意味。娜塔莎刚开始还打算反抗,但在意识到审讯者背后的庞大体制机器后,她选择了妥协,开始笑脸相迎。这其中,既有对极权的揭露,也有对生存意义和人性善恶的拷问。娜塔莎被逼写悔过书 另一方面,本片也可以说是一部借古讽今的女性主义电影。当科研人员想要巴结和迎合外国科学家的时候,他们把娜塔莎和奥莉雅当作陪酒女推出去;但当他们不需要的时候,就像卸磨杀驴一样对娜塔莎进行控罪、殴打和辱骂。结合残酷的审讯戏码,这种行为也远远超出了物化、虐待女性的范畴,而是以最大的恶意去玩弄和凌掠他人的尊严。不难发现,单纯从电影角度来看的话,《娜塔莎》画风凌厉写实,主题直白却深邃厚重,甚至在价值观上也是正面取向,基本没有承受争议的空间。那么,影评人愤而离场、观众怒打一星的愤怒,到底从何而来呢?其实DAU项目的原罪,就来自于影片的拍摄手法。在部分观众看来,导演是以艺术之名,行社会实验、践踏人性之实,不仅是把罪恶历史复刻呈现在我们眼前,同时也是实施了罪恶本身。这主要是因为影片在直观视觉上,实在过于逼真,早已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真实与表演的界限。我们作为观众,在看片时都能感到一阵恶寒,演员又得经历怎样的心理阴影呢?事实上,在DAU系列另一部《退变》中,一名演员就曾在采访中透露自己在拍摄中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难以谈论当时的情景。在那一幕中,他差点遭受强 奸。而施暴的演员,是受导演邀请的新纳粹分子。巧的是,在《娜塔莎》中扮演施虐者、国家安全局特工的那个演员,在现实中也确实是克格勃特工出身。这种刻意的选角,本身就是电影“真实性”的活证据。导演拍摄的并不是既定好的剧本,而是这些人的生活和行为本身。但诚恳地说,看完影片后,我觉得其中的暴力呈现,跟影史上很多令人不适的禁片相比,其实够不上所谓“变态”的程度。审讯戏里最暴力的镜头,其实也带有明显的表演痕迹。《娜塔莎》联合导演叶卡捷琳娜·奥特尔,在柏林电影节回答记者质疑时曾说过——“一个人无论身心哪个层面在摄影机前赤裸,他们都必须感觉自己是安全的才行。像娜塔莎和阿基泼的审讯室这样的场景里,信任和诚实都是必不可少的。”影片的主创们也表示,演员始终拥有喊停、离开片场的自由,在拍摄过程中,镜头始终不是隐蔽的。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DAU项目受到人们的讨论和争议是必然的,但不至于当成洪水猛兽来批判。因为我们以为的全知,并非真正的全知。如果未知全貌就树立道德大旗、大肆攻击,这事实上也是用一种傲慢、偷懒的态度去恶意揣度导演的创作“恶意”。我永远相信一点,道德的底线是法律。所以尽管,我认为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DAU算不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但也远没有现在豆瓣评分反映得如此糟糕,大多数打一星的用户,都是挥舞着道德的大棒,发泄着心中的不满情绪。既然DAU还未曝出涉嫌法律层面的东西,那么就让道德的归道德、艺术的归艺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