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4-11-25
- 在线时间25620小时
-
- 发帖6982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598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79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69823
- 金币
- -598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79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56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19-05-30)
—
有这么一种电影设定,小伙伴们肯定不陌生——“某人的生命只剩下xx天,决定放飞自我做自己”。类似的电影我曾给大家聊过不少,基本都是喜剧类型。温情点的有《前往并离开》,男主角在朋友家人的支持下,骑车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主打搞笑的有《伟大的愿望》,说的是绝症少年临终前声泪俱下,恳求同学帮自己完成“告别右手”的心愿。而这个题材中算得上经典的,还有摩根·弗里曼和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遗愿清单》。虽然这样的电影屡见不鲜,但最近我还是被一部同题材的影片所吸引,因为它的主演是人见人爱的“船长”约翰尼·德普——《教授》。上一次德普做主角的电影,已经是两年前的《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了。在影迷心中,他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大多是些妆发复杂、性格奇葩的怪咖——不过在这部《教授》里,他终于是演了回正常人——不仅造型没那么夸张了,而且人设还是枚普普通通的大学教授。影片的开场单刀直入,男主角理查德被医生告知:肺癌晚期,生命只剩下6个月。对于这个“死缓”的消息,理查德瞬间变得少言寡语,唯一冒出来的话只有咒骂三连——过了好长时间他才缓过神来,跳进池塘里,发自肺腑地问候了苍天……在理查德看来,苍天对他实在不厚道。身为大学教授,他一直尽职尽责地教学生,平日也没有不良嗜好,明明不会吸烟,却小概率地得了肺癌。冷静下来后,理查德原本想跟妻子女儿吐露实情,没想到反手就被妻子发了一顶绿帽。接连的打击,让生命即将到达终点的他,决定彻底放飞自我——他先是改革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劝退浑水摸鱼的学生,提前给他们打了结课成绩,接着,对于仅剩的几个学霸,理查德布置了读书分享的作业,并把上课地点改在了室外。回到家里,他决定跟出轨的妻子握手言和。两人约好各玩各的,只要不影响到女儿就好。出了家门,他立马抛弃节操,跟酒吧女服务员开起了车……对于自己生病的事,理查德只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同事兼好友彼得。彼得原本尊重理查德放弃治疗的决定,但他没想到理查德会如此放飞自我。看着身体每况愈下的好友,彼得擅自决定带理查德去了癌症患者互助会,但没一会儿理查德就坐不住闪人了。以上情节对很多影迷来说并不新奇,电影里每当主角突然得知自己的“死期”后,接下来的发展,通常都是他们抓紧时间,完成自己此生没有了却的心愿。可以说,“死前勇敢做自己”基本就成了这个题材的必备桥段。值得一提的是,《教授》虽然也采用了这个套路,但并没有把它拍成无节操喜剧。理查德在放飞自我的同时,也一直带着观众反思——为什么人们之前都不能勇敢做自己?片中的男主理查德,表面上看是个标准的中产阶级——大学教授、家庭完整,生活富裕没烦恼。但实际上,理查德早就碰上了教科书级别的中年危机。课堂上,他的学生们越来越不用心;回到家里,与妻子的关系越发貌合神离;亲子之间,他还要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坦白……这些问题堆积到一块,慢慢变成了理查德人生的一大隐患。他虽然看出了问题,但没有主动解决,而是逃避现实——学生们上课心不在焉,他就当没看见;与妻子无话可说,就说些肤浅的漂亮话;不想面对女儿的坦白,干脆就在日常交流中屏蔽相关话题……从这一点来看,理查德其实跟生活中的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自以为做到了“适者生存”,从容应对了人生中的各个困境,但实际上只不过是被动接受生活的洗礼,让自己变得越发麻木。而这种态度,导致我们对很多事情都产生了惯性思维,人云亦云地以为人生还有很长的路,偶尔停滞不前并没有什么影响,然而当有天终点突然来临时,很多人便会陷入恐慌与后悔。理查德正是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最后时刻,才领悟到这一点。所以他看似“疯狂”的举动,其实都是在尝试为自己浪费的人生做点弥补。比如他改革教学模式,给学霸们布置读书分享的作业,并把满分标准定为“教会大家一点新知识”。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们通过课程领悟到人生的重点——充实生活,并从中提炼出一些智慧。再比如,他意识到和妻子的婚姻之所以走到这个局面,正是因为自己的逃避心理,内心总希望把糟糕生活的锅甩给妻子。所以和酒吧服务员的不可描述,或多或少可以理解为理查德试图跟妻子“扯平”。因为他想在生命的临终阶段,最后一次向妻子表白,给自己的婚姻画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号。而理查德之所以做这些,目的都是想要向亲朋好友提前告别。他计划当晚就离家,完成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休假。这段情节与很多电影一样,通过主角鸡汤式的对白,道出影片的主题——“我们一定要好好生活,才能死得其所。”虽然没有避免俗套的人生鸡汤,但这部《教授》还是在结尾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道别之后,理查德独自开车离家,走到岔路口车子停了下来,摆在他眼前的是左右两条路。理查德在车里犹豫了片刻,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左右都不选,而是笑着开出大路,径直往镜头远处开去……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留给了观众一定的解读空间。一方面,“不走寻常路”的理查德,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生命的旅程。开出大路,象征他最终实现了不循规蹈矩,不荒废人生的目标。另一方面,这个结尾也可以理解为,理查德最终选择了自杀(远处是一片湖)。这本质上也与影片的主题相贴合——每个人都知道死亡是终点,它早晚会到来,但人生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在终点到来之前,做出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人生买单。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结尾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客观来说,这部《教授》与约翰尼·德普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它风格并不浮夸,整体上也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全片都跟随着男主的视角娓娓道来,虽然不刺激也不激烈,但你总能因为他不经意间道出的哲理而产生思考。国外的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普遍比较平淡,认为约翰尼·德普的表演没有带来任何“惊喜”。毕竟德普之前的角色,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抓马又吸睛的怪人。但在我看来,一个演员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他能演多少“精神不正常”的角色,也不是说只有“爆发式”的演技,才能叫飙戏。重要的是,他能否完全进入自己的角色,让观众在平凡的故事中有所反思、产生共情。所以《教授》的故事虽然鸡汤,但德普熬的这碗鸡汤,还是值得影迷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