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89阅读
  • 0回复

[医学杂谈]勇敢面对焦虑让心灵更健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1352
金币
57367
道行
36950
原创
106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196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2-06
— 本帖被 疾风-劲草 执行加亮操作(2017-03-06) —
       勇敢面对焦虑让心灵更健康
     近期,演员乔任梁疑似抑郁症自杀一事,让许多人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近年来,名人因抑郁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抑郁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怎么就抑郁了呢?在每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更多地认识一下心理障碍,做个身心健康的人吧。
  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由于各种压力的原因,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焦虑情绪 ,于是在不经意中身心的健康便会亮起“红灯”。其中不少人长期身体不适,总感觉肌肉紧张、皮肤干燥、瘙痒、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心率失调、呼吸困难、肠胃紊乱等等,但去医院检查却往往查不出明显的病变。这种状态就有可能是心理障碍所导致的躯体症状,所遗憾的是当事人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久而久之精神和肉体备受折磨,使他们无法自拔,并越陷越深。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不可否认的是,总是有些因素让我们焦虑:工作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竞争激烈,职业期望受挫等;生活方面:恋爱受挫,孤独,苦闷,家庭经济拮据,孩子抚养困难,子女教育困难,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夫妻分居或离婚等。这些压在心头的负担 ,让我们处于焦虑状态之中 ,长此以往难免情绪低落、抑郁失控,以致形成心理障碍。不仅在年轻人中由于工作或人际关系 、情感问题导致心理问题或障碍 ,现在许多老年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现在老年人对生活期望值增高,都希望活得长、活得好,对健康特别关注也会造成所谓的“健康压力”,整天担心身体健康、疑病而导致心理问题或障碍,另外的原因就是退休在家,如果无所事事,孤独苦闷,或者带孩子、操心也容易憋出“心病”。
  我之前接诊过一位老年病人,她总说自己胸闷,身体不舒服,先前去过多家医院检查治疗,什么病都没查出来,这使老人非常痛苦,明明有很多身体上的不适症状,为什么就是查不出来呢?不得已,一犯病就只能折腾四个子女轮流陪她去医院看 ,家里原本正常的生活乱了套 。患者也极其无奈,她也仅仅希望医生能帮她查出问题缓解病痛 ,但更多的时候医生也无法解释这种情况,也曾怀疑她是心理问题,但患者和四个子女根本不相信。来到我这里之后,患者因为有明显的胸闷、乏力症状,希望我帮她检查和治疗心脏疾病 。我看了她在外院检查的一大叠检查报告,并没有发现能够解释她因胸闷、乏力被认定的心脏疾病证据,只是问出她两个问题:睡眠不好,莫名其妙的担心和着急。于是就给她做了一张“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结果分数很高。那我就要考虑,是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障碍所引起的躯体症状。对此,我采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数周后患者自觉胸闷等不适的症状明显缓解 ,睡眠改善,乏力消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老人的家庭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焦虑抑郁能查出来?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目前, 很多病人到医院,觉得自己哪里不舒服就去看哪个科 ,比如胸闷就去心内科,头痛就去神经科,肠胃不舒服就去消化科 ,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诸多的身体不适,很可能是心理障碍引起的 。
  因此,如果不是有意识地从心理角度去及时识别并给予对症治疗,那么所在的病因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就像前面我们所说的那位老太太,身体的那些不适症状就会久拖不决 ,造成心身和经济的双重打击,也会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
  是什么造成那位老太太长期反复看病,却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情况: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心理障碍表现形式只是情绪不佳、多思多虑或心烦意乱、紧张不安、担忧害怕等精神心理问题。但在心理障碍的早期,大多数患者可表现出各种各样身体多部位系统的不适症状 ,比如我们遇见一件心烦的事我们就会说:我胸闷,我碰到了一桩头痛的事。虽然是情绪的问题,但引起的这些症状却客观存在,即心理障碍的躯体症状化。它是个人的或社会的压抑所致的一种表现,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转移和替代。换言之,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这种早期躯体症状阶段的心理障碍不能得到有效识别和及时治疗,那么就有可能发展成焦虑抑郁。
  许多心理障碍也不是一开始就是焦虑抑郁。我们通常把易患的心理障碍从轻到重分成四个阶段:先是躯体症状障碍,以后是焦虑,再后来是焦虑抑郁,最后是抑郁。就像感染,先是感冒,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变成肺炎,而肺炎再没有看好就会变成菌血症,再 没看好就会发展到败血症。相对于容易治疗的早期阶段的感冒,此时的治疗显然就困难得多。但问题是在心理障碍早期发生躯体症状障碍的阶段,就如同“感冒”的早期阶段,许多患者,甚至是医生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症状是心理障碍,仅仅把这种症状当成躯体器质性疾病来治疗,这样就很容易错过治疗的有利时机。就像乔任梁,早期可能就是睡眠问题及各种躯体症状,但没有及时处理,而本人又缺乏对这个疾病的正确认识。所以就错失恰当的治疗机会,最后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有鉴于心理障碍已经成为综合医院最常见的疾病,又往往漏诊误治,我所在的科室开展了心理障碍的筛查工作,即病人住院时,除了给他量血压、测体温等基础的检查,还引入PHQ-9、GAD-7以及躯体化症状自评等心理测试量表,用来评估病人有没有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结合临床其他检查数据,来综合评估病人的病情。这么一来,我们就能很好地分清楚患者的症状,到底是心脏病引起的,还是心理障碍引起的。当引起患者不适的真正病因查出来后,就能够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就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痛 。
  心理障碍认识误区
  首先,不愿意面对心理疾病或障碍。比如,我前面说的那个老太太的案例,当我诊断老太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身体不适时,老太太的四个子女都不认同我对他们母亲表现出来的症状所下的结论。言辞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心脏病看不好就推托是心理疾病。我想,很多患者和其家属都会有这样的
   认知。并且总认为心理疾病是性格脆弱的表现,是意志力不够坚定,是疯子,有病耻感,“心理疾病=精神病=神经病”。其实,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
  心理问题,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遇到,例如生活上的不愉快,可能导致睡眠问题或者胃口不好等等,这是短暂的,过不多久会自行缓解。但如果超过三个月,甚至半年,这个症状没有缓解,而且这个变化影响到了患者的社会功能,那就成为了心理障碍问题了,就属于疾病概念,需要医生介入治疗了,单靠患者本身很难克服。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80%-90%的抑郁症患者因
  为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未曾就诊。即便被医生诊断出抑郁症,患者愿意接受治疗的人数也不到10%。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的“病耻感”在作怪。其次,对于健康的压力。现代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关注身体健康。现在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杂志,养生的节目特别受欢迎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总是根据节目里“专家”的说法来对照自己,并越找越有问题。许多老年人家里保健品堆积成山,希望通过这些吹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来保持他们的健康,也是这个原因。过度担心健康的结果就是觉得胸痛就可能会心肌梗死,头痛就可能是脑肿瘤等,听说高血压会脑溢血的,又受到恐吓,血压就更加高了。在这里对于健康过度关注的压力反而成为导致心理障碍的导火索。
  完善普及筛查机制
  早在20世纪前半叶,医学界就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证实了心身的联系是通过大脑两半球高级神经活动实现的。心身医学核心的观点是:心理障碍长期存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导致相应的植物神经活动改变 ,从而影响特殊内脏器官,最终导致躯体器质性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胃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等疾病,即心理障碍导致躯体疾病。到了20世纪下半叶,医学界发现,罹患躯体疾病患者也会导致情绪问题 ,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我们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如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变得性格怪僻、暴躁易怒,这属于“身心疾病”。反过来,如压力、过度紧张都易于引发急性胃肠炎 、皮疹等疾病,就属于“心身疾病”。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年会上,发布了最新《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DSM-5的躯体症状障碍是重新界定综合医院心理障碍的一个转折点,使综合医院医生能关注由于心理疾患造成的躯体症状所带来的主观痛苦、心理困扰、生活质量下降等心理和行为表现,对患者的状况做出整体性判断,而不是依靠单一的医学检验结果。
  但是,真正要医生做到整体性判断,则要完善筛查手段。心理量表是心理医学中鉴别心理障碍、评估心理障碍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因此,综合医院要大力推广心理障碍量表的筛查。只有这样,在临床上才可以及时较好地反馈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再配合生理上的检查报告来综合判断 ,就不会出现“医生查不出病、病人总是喊疼”的尴尬。
  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随着政府部门、媒体及各界的大力宣传,抑郁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认知情况,在中国有了逐步好转,但是“患者不自知,医生难识别”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我们可能看见别人得这个病 ,是什么样子。但是自己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却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承认,或者虽然知道,但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这就提醒我们,除了必要的医疗资源要跟上之外 ,对于患者的教育更是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媒体访谈”、“科普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的科普活动,定期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为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指导。
  这样做的目的,要让潜在的心理疾病患者懂得,如何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预防工作;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和心理不适;如果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合并躯体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予以针对性治疗。
  只有让每个人都学会面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精神心理健康的氛围 ,我们才能勇敢面对焦虑,让心灵更健康。

[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7-03-06 23:41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12
疾风-劲草 金币 +12 鼓励一下 2017-03-0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